考場作文篇2(3 / 3)

第二天,廠裏的老李提著上好的香煙,來找王科長要求調動工作。

第三天,廠裏的老孫來找王科長給女兒找個對象,手裏也提著名牌“二十響”。

一連幾天,王科長家裏提煙的人絡繹不絕,攪得王科長幾天幾夜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香,就連抽煙也不如以前那麼有滋有味了,似乎夾雜著一種麻辣的感覺。

“唉,抽了半輩子的煙,如今當了科長,這煙可要戒了……”

愛人發現王科長飯後不抽煙了,問:“怎麼,戒了?知道抽煙對身體沒好處了?”王長科若有所思地說:“豈止是對身體無益。多少年來,有些人專愛打聽某某科長、局長的習慣,是否喜歡抽煙,是否好喝口酒,然後便是提著‘手榴彈’和‘二十響’去要事幹,要長工資。有許多的革命幹部便是在這種新‘武器’中敗下陣來,以至於社會上流傳著:‘買酒的不喝,喝酒的不買’,這確實是對某些領導幹部的諷刺,這個習慣早該改了。”

是的,有些習慣早就該改了。

【簡析】

這是1988年全國高考作文中的一份優秀試卷。文章的構思精巧,人物性格鮮明,語文流暢,從選材而言,作者也善於選取典型性的材料來表現中心思想。文章通過新上任的人事科長為了抵製不正之風而戒掉多年養成的抽煙習慣的故事,刻劃了一個嚴於律己、秉公辦事、不謀私利的新幹部形象,歌頌了拒腐蝕,永不治的精神。辦事送禮是司空見慣的一種現象,於是人們把送酒叫扔“手榴彈”,送煙叫打“二十響”,這是舊社會的陋習。人民的幹部是人民的公仆,應該清廉拒賄,秉公辦事,這是共產黨幹部的特征,因為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盡管有的黨員幹部收受禮物,甚至辦事索賄,但是這不代表黨的幹部的本質,也是黨要整頓的惡風邪氣。這位考生選取送煙送酒的來找王科長辦事,抓了不正之風的特點,寫王科長為了拒絕受禮品而戒煙,表現的是黨員幹部的本質,說明黨的大多數幹部是好的或較好的。考生這麼選材,說明他善於選取有代表性的、有意義的材料去表現文章的主題,因而這篇《習慣》也成為獲得滿分的作文。

選取新穎材料的方法

取材新穎是寫好文章的重要方法,新穎的材料是指能展現新人、新事、新情況、新風尚、新經驗、新思想、新觀念的材料。

為什麼選材貴新呢?首先從材料本身說,新穎的材料顯得更有特色,更有表現力和說服力,因為許多新穎的材料往往表現了事物發展的新情況、新超勢、甚至其本身便是新事物,更能代表事物的本質特征,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其次從文章的接受對象說,新穎的東西往往使人刺激、使人振奮、使人追求。“求新”是社會普遍的心理特征,如愛住新房子,愛吃新鮮蔬菜,甚至吸口空氣,也希望是新鮮的。新穎材料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能夠增加文章的魅力、引起人們的重視,更好地發揮文章的效果。高考的考場作文,雖不一定拿去發表,但其第一個讀者總是有的,這就是評卷老師,文章的材料新穎,可以給評卷老師耳目一新的感覺,留下極佳的印象,這對考生來說,絕不是沒好處的事情。

新穎的材料在何處呢?對一個考生來說,這些材料來源於兩個地方:一是存在於中學生自己或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中;一是存在於自己閱讀過書刊雜誌中。高考試題以三大文體為主,而主要的是記敘文和議論文。因說明文的試題,或如1983年的將漫畫“找水”的內容介紹出來,或如1993年的寫一段關於園規的功能、構造和使用方法的說明性文字等,一般不會涉及取材新穎的問題。隻有記敘文和議論文的試題都應取材新穎。記敘文取材求新固不待言,而議論文呢?無論是尋找、選擇論據,還是按試題要求聯係周圍的實際,都涉及取材新穎的問題。隻要考生對於現實中出現的新事物有識別力、有敏感性:有觀察力,具有熱愛新事物的精神,就不難找到新穎的材料;隻要考生在平時的閱讀較為廣泛又注意書刊中的新鮮事例,也不難找較多的的議論文的論據,在選擇論據時,又能以自己的閱讀見聞為基礎,對選取的事例進行比較,別人常用的,我避開;別人沒用過的,我選擇,那麼就容易做到論據新穎)。

在選材新穎的問題上要與搜奇剔怪區別開來。稀奇古怪、聳人聽聞的東西未必具有代表性,未必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許多古裏古怪的東西往往是經過加工的,真實可靠方麵就有問題。選材要新穎,但首先要真實可信。離開真實可信的“新穎”就是獵奇了。這裏著名作家浩然的一段話頗值得參考。他說:“別人沒看到的,你看到了,這是新;別人看到了,沒有想到,你看到又想到了,這是新;別人看到、想到了,但沒寫到,你看到、想到又寫到了,這還是新。”所以應到自己周圍生活裏及閱讀裏去選取新材料,去思索新問題。

【例文】

樹木·森林·氣候

——談青春期男、女學生的交往

這是一個已經有人小心翼翼地步入的禁區,是一個剛剛被染上點兒色彩的空白,一個剛剛印上人類足跡的處女地。

因為是禁區,是空白,是處女地,所以,當這個世界的大門剛剛啟開一條縫的時候,就遭到了許多古老的衛道士們的指責。《失蹤的女學生》還未拍完,史蜀君就收到許多譴責的信,其一署名“有女兒的母親”的信上說:“你是在把中學生引向歧途!”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其實男、女中學生之間的交往,不是簡簡單單地用“禁”的法子就可以解決的,也不必非“禁”不可。事實上,我們從未能把它“禁”成一個荒原,總有那麼一株兩株不甘於寂寞的小樹怯怯地伸出頭來。“禁”的後果有二:一是一大批男、女學生不苟言笑,象老夫子;一是一小批學生闖破禁區,偷嚐禁果。兩種後果都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其實何必一定要將生長在荒原上的小樹攔腰砍斷呢,它們並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危險的深淵。男女之間並無明顯的界限,為什麼要把他們隔開,讓他們分屬於兩個世界呢?

我們希望同學之間有著和睦的、融洽的氣候,而這種氣候的形成,僅靠一、兩棵樹是不行的,要有一片森林,而森林的形成,又需適宜的環境、溫度、條件,這就是:各方麵的理解、關懷和支持。我知道這是很難的,因為幾千年封建正統教育形成人們固有的觀念:男女之間隻有婚姻、愛情,而沒有友誼。

但畢竟也有人嚐試著去做了,不但去揭示這個世界,而且引導青年學生們走一條新的路。現在還談不上森林,但樹木正在形成,似乎也並沒有出現火災。可以在一起討論學習嗎?可以在一起打排球嗎?可以一起去旅遊嗎?可以一起跳集體舞嗎?——可以!

我們相信,這個森林的形成,會在中學裏產生一個良好的環境氣候,男、女學生之間的交往日趨正常化和純潔化,也可以避免在大學裏和社會上,饑渴的感情突然爆發,造成嚴重的後遺症。

正如題中所說的: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隻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而大片森林的出現,會使氣候變得更好。我們以驚喜和渴切的目光,注視著這正在迅速生長的樹木,我們相信,它會帶來綠色的希望。

【簡析】

這是1986年高考中獲得滿分的作文。

當年的試卷中,多數考生取材於培養人才、改革社會風氣等方麵,這篇作文卻取材於青春期男女同學的交往,真可謂新穎之重了。不僅取材獨特,考生還利用試題提供的樹木、森林、氣候三者的辨證關係,論述青年男女學生的交往,企盼一種理解、平等、友好的社會輿論的形成。不但材料新,而且角度新,論證也極周到,反映了一種被人忽視的新動向。然而,這不是搜奇剔怪,而是實實在在存在於全國各個中學校園裏的事情。一般學生都忌諱討論它,而這位考生竟在高考作文這一決定個人命運關鍵時刻偏偏談它,真夠有魄力了。評卷老師一致稱讚此事為佳作,說明真正新穎的在麵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