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下麵的材料,寫一篇記敘文,題目自擬,不少於500字(40分)
夏日的夜晚,院子裏,梧桐樹下……
啪!隨著細微而清晰的一聲爆裂,梧桐樹的一塊老皮剝落露出鮮嫩的新皮。
女兒對老樹皮發出一串讚歎……
兒子對新樹皮發出一串讚美……
父親聽著,看著,深有感觸地說:“我希望人世間一切都能像你們倆所說的那樣……”
要求:
1.對環境和氣氛加以具體描寫。
2.寫出女兒、兒子的具體話語和父親未說完的話,寫出人物的神態。
如此種種,考生必須依據試題規定的中心論點、內容範圍或具體情境去選取材料,去論證論點、發表看法和想象補充等等。這比自由作文的選材就增加了難度。實際上,檢測考生的選材能力也是高考作文的一項重要內容。
那麼,怎麼選材就是好呢?選材的最基本的原則和方法就是圍繞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它處於核心地位,是統帥一切的。材料是為中心服務的,所以要材料,目的全在表現中心思想。因為寫作的目的在於告訴別人一種主情、一種看法或傳達一種情緒,以便引起別人思想的認同,不是告訴別人一個什麼材料,所以用某個材料,目的也在表示一個觀點或看法或情緒等等。因此,圍繞中心選材便成為寫作的則,高考作文自然也不例外。
選材的具體方法就是以中心思想為依據,對回憶起來的材料進行三次篩選:第一次鑒別材料的真偽,去偽存真;第二次是要衡量材料的份量,將典型的、新穎的留下,把那些沒代表性的又很一般化的材料暫時擱置一邊;第三次是把準備選用的材料再進行篩選,將所有材料分成兩個檔次:一是最能表現中心思想,二是能間接表現中心思想,分出主次。在具體運用時,那些直接表現中心的材料就多寫、詳寫,而對那些與中心有一定聯係的次要材料就少寫,略寫,凡是不能表現中心的材料,不論其多麼生動、有趣,也決不用。當然,這三次篩選在實際選擇過程中並不一定分三次進行,而是綜合選擇的,但不論是一次篩選完成,還是多次完成,但寫作前必須對材料進行這種分類處理,否則就可能使文章主次不分,甚至蕪雜不堪了。那對表現中心思想是十分不利的。
【例文】
機遇
上海考生
當日曆翻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億萬中國人民驚喜地發現,一條富國強民、民族昌盛之路,已展現在每個炎黃子孫的麵前,對,九十年代,是充滿機遇的年代,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年代。抓住機遇,麵臨挑戰,勝利就在眼前。
縱觀曆史長河,工業革命的機遇,帶給英國經濟的騰飛;二戰後各國的衰敗,為美國確立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創造了條件。九十年代的中國,現在正麵臨著最大的機遇。改革開放的深入;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關貿總協定的即將簽訂;申辦奧運的熱潮。一切的一切,使中國人民看到了希望,讓炎黃子孫看到了未來。
怎樣抓住眼前的機遇,怎樣把眼前的挑戰轉變為眼前的動力,是每個當代中國人應該認真考慮的。拿破侖抓住法國大革命的機遇,憑借自己的政治天賦和不懈努力,成為煊赫一時的曆史名人;中國共產黨抓住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機遇,通過頑強的鬥爭,帶領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的光輝大道。對一個民族也好,一個政黨也好,或者是某個人,隻要把握機遇,把握自己的命運,努力奮鬥,一定會迎來燦爛明天。
有機遇,必須會有風險,有挑戰。當代的中國也是如此。炒股票有風險,炒房地產有風險,商戰可能會失敗,企業可能會倒閉。而對這些,有人發了財,有人慘敗,有人進級,有人下崗。這是商品經濟的規律,這是曆史的規律。“不要怕,不要悔”。麵對失敗,不要後退,麵對成功,更要前進。把握住機遇的杠杆,把努力作為支點,我們將贏得整個世界。
當代青年,正處於曆史的重要關口,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責任。“青年是八九點鍾的太陽。”我們有權改造這個世界,創造美好未來。中華民族有雄偉的萬裏長城,有舉世間名的四大發明。炎黃子孫也有自己的夢想,夢想富強,夢想奧運。光榮也好,夢想也好,都在九十年代神州大地上彙聚,當代青年,正是繼承光榮,實現夢想的一代,正是新時代的創造者。
讓我們抓住眼前的機遇吧,讓我們去麵對更有力的挑戰,中華民許美好的未來,就在明天。
【簡析】
這是1994年上海市高考作文的一份優秀答卷,當年的試題就是《機遇》。文章的中心論點就是“抓住機遇,麵臨挑戰,勝利就在眼前”,圍繞這個中心選材便是這篇文章的一個特點。開頭指出九十年代,中國麵臨最大機遇、怎麼抓住它呢?列舉拿破侖抓住法國大革命的機遇,我們黨抓住新民主義革命的機遇,把眼前的挑戰轉變為動力,終於取得成功,論述了抓住機遇的重要性。機遇與風險同存,也引此事例,說明遇到失敗也不要後退,“把握住機遇的杠杆,把努力作支點,我們將贏得整個世界。”論及青年在這曆史的關口該怎麼做,也用引古喻今的方法。一切都圍繞中心論點取材,故有說服力。
選取典型性材料的方法
現實世界是豐富而複雜的,從現實生活中擷取的材料也是豐富而複雜的。這些材料有的是生活現象的表現,有的是事物本質的反映。寫文章應該選取典型性的材料。所謂典型性的材料就是指反映生活本質,具有代表性、普遍意義的材料。高考作文的選材是否典型,這既反映了考生的選材能力,更反映了考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
為什麼強調要選取典型的材料呢?
我們反複說過,任何文章都要表達一種思想、一種主情,一種觀點,一種情緒,即都要有一個正確而深刻的中心思想。而典型性的材料,有能有力地說明觀點,論證中心,才有可能把中心思想表現得正確、深刻,文章也才有說服力或感染力。相反,一般化的材料構成的文章就無所謂說服力和感染力了。高考作文是限製性極強的作文,每篇文章長則不會讓超過800字,短的竟要求在200字以內說明問題,更不容許材料的平庸。往往要求用極少的極精的材料,以一當十,把中心思想鮮明、突出的表現出來。那種缺乏代表性的材料堆砌過多,不但會把文章拉得很長,超過規定的字數,而且更會削弱乃至掩沒中心思想。
怎麼才能選擇到典型的材料呢?這裏涉及的問題很多,如果否熱愛生活,是否具有敏稅的感受力,是否自覺培養了認識生活和分析生活的能力等等。如澳大利亞作家勞森一天經過劇院門口,看見一個婦女懷抱嬰生在地攤前賣報,他想買一份,正掏錢時,一個小男孩跑過來遞給他報紙,說:“先生,您是要買報嗎?”勞森隻需一份報紙,到底買婦女的,還是買小孩的呢?他猶豫了,那小孩說:“先生,您買誰的都一樣,因為那抱小孩的人是我媽媽。”表麵看來,這是極普通的材料,但勞森因此寫了著名詩篇《街頭的臉龐》,反映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澳大利亞發生嚴重經濟危機時,社會底層人民的貪困生活。可見典型材料並不是特別希罕的材料,它存在於實際的普通生活之中,隻要思想敏稅,善於思索,能夠發現和認識材料裏的含義,就能選擇到它、否則,即是典型材料碰到了鼻子,也會讓它白白溜掉。
【例文】
習慣
河北張俊傑
王科長有個習慣,晚飯後總要吸上幾支煙。多少年了,他都是這麼過來的,從普通工人到車間主任,從車間主任到副科長,這兩天又升為人事科科長,他還是飯後要噴一陣雲,吐一陣霧,愛人和其他同誌勸說他多少回,他總是悠然自得地說:“飯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真拿他沒辦法。
這天,飯碗剛一撂,他又掏出煙盒,熟練地抽出一支,習慣地在手心裏戳幾下,然後叼在嘴上,點燃了香煙,美美地吸了一大口,又習慣性地往椅背上一仰,還真有點兒神仙勁兒。
“嗒嗒”,有人高門,“請進!”進來的是王科長原來所在車間的主任老劉。老劉笑著叫王科長,王科長說:“坐!”老劉說:“王科長,聽說你有個抽煙的習慣,這不,大兒子剛從外地回來,捎來幾條香煙,牌子還蠻不錯的,我家沒人抽煙,就給您送來了。”“噢!”王科長一聽很高興。“什麼牌子的,多少錢一包?”“你真是的,我們是老同事,在一起工作了好幾年,抽幾支煙還要錢嗎?王科長,我是想求您辦點事,您知道我那二兒子還在家待業,我想請您幫幫忙,把他調到咱廠來工作……”“這怎麼行?這不是違反廠紀嗎?”王科長嚴肅地把未抽完的半支煙掐死,“廠裏明明有規定,不經廠裏的考試,任何幹部、工人的子女不得來廠就業,何況我們是老同誌,我們更應體諒廠裏的難處……”“真是官一升,就忘了本,也不想想當時你是怎麼當的車間主任……”老劉想著,憋了一肚子氣,懊喪地走了。王科長呆呆地望著手中的半支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