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三個層次。首先是立意的正確性。高考作文的正確性包括兩個內容,一是指考生在作文中表現的中心思想是真理性的,如1987年高考試題關於育民小學辦遊泳訓練班的材料,要求考生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寫議論文,有的考生選擇的論點是“實踐必須有理論指導,否則就是盲目的失敗的實踐”。這是真理,也就是中心論點正確。但個別考生談水鄉的孩子沒學過遊泳理論,也會遊泳,論證實踐是第一性的,有無理論指導關係不大。這個觀點便是片麵的,不正確了。二是指考生文章裏的中心論點是題目要求的,是以試題提供的材料裏抽取出來的。那些不符合題意的中心論點,不論其多麼正確,不論其是怎樣的真理,由於不符合具體的試題,也不能標“觀點正確”,因為跑了題。因此,高考作文立意正確的方法,首先是認真審題,認真分析試題提供的材料,從申提供出既符合題目要求,又是真理性的中心思想,這兩者缺一不可。
其次,高考作文立意還應做到深刻。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規定“審題準確,立意深刻”是一等考卷的標準之一。這就是說,作文的“立意”不僅要“正確”,而且要在“認識正確”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達到“認識深刻”的程度。“深刻”當然首先是“正確”,認識生活、反映生活連“正確”也達不到,就更談不到“深刻”了,因此“深刻”就是不僅反映了事物的現象,更反映了事物的本質;“深刻”就是並非一般化的反映,而是角度新穎,頗有創造的反映。例如1992年關於誰清理候在亭邊馬路上髒物的試題,要求考生選擇所提供的材料中一個或幾個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為,進行分析,展開議論,寫一篇議論文。許多考生談的是“動口不如動手”的中心論點,這個論點是正確的,但人人如此,就一般化了。有個考生以“傘下的一對”為議論對象,一反常情地肯定穿高跟鞋的女子的牢騷,貶斥表麵上“寬宏大量”的男青年缺乏“青年人的“方剛血氣”。識人之所未識,言人之所未言,卻又論得頗有道理,沒有漏洞,這種立意就算得上深刻了。
怎樣達到立意深刻呢?這不是個簡單的方法問題,根本的東西在於平時的思想修養,在於關心生活,在於思想繁銳,在於善於思考,在於把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自覺地鍛煉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中心思想的提煉上也有方法,就是舍得淘洗和提煉。淘洗如淘沙找金子,提煉如芝麻裏榨油,不淘出金子不罷休,不煉出香油不停歇。一般而言,作文立意的過程中,最先想到的東西,往往是大家都會想到的東西,也就是一般化的思想,敢於棄置不用;隨後想到的東西,就會較為深入了,可參考使用;第三次想到的東西,就可能是有特色的東西。這麼反複淘洗、提煉,揚棄沙子和雜質,就容易找到深刻的立意了。為獲得較為深刻的立意,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多角度的思考了。正麵想想,反麵想想,順向想想,逆向想想,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和結果。隻要不想湊合應付,隻要有較高的標準,隻要有不達較高標準不罷休的精神,立意的正確性可以辦到,立意的深刻性也是可以達到的。
【例文】
牢騷與白發
材料中傘下的一對,初看起來,覺得女子語言尖刻,缺少涵養;男的寬洪大量,不計小怨。但是,再一琢磨便知,那男子確實還不如女子。雨夜路上,誰弄碎了玻璃罐流了汙物,不論有心還是無意,都應當將它清除掉,否則,遺患害人,受害者就不免要罵。罵也是一種輿論,它能糾正人的錯誤行為,許多壞人往往能在罵聲中斂手。因此,那位女子,“漂亮的”高跟鞋被汙,罵一句也無可厚非。同樣,她敢於對不良現象發牢騷,表明她內心尚有著一個明確的是非標準。她的牢騷是對社會缺陷的不滿,“不滿是向上的車輪”(魯迅語),她在為糾正時弊在作語言努力。
比較起來,那男子就顯得缺乏是非觀 和正義感。自己親密的女友漂亮的高跟鞋被弄髒了,(興許那還是他給買的),他竟然無動於衰,還“笑著說”:“牢騷太多長白發。”那口吻,仿佛已看透一切,什麼不在乎。這種明哲保身,不問世事的做法,絕不是一個男子漢所為。如果是條漢子,我不牢騷,當動手清除,可他除了會用軟語寬慰女友外,隻是俯下身子為女友擦鞋。這樣的人,縱然不長“白頭發”,他身上也嗅不出青年人的方剛血氣。他已是老態龍釧。
“哀莫大於心死”,牢騷者,心未死。
【簡析】
這是1992年高考議論文一篇獲得滿分的考卷。這位考生在立意時敢於反彈琵琶。一般人否定牢騷,這裏卻肯定牢騷;一般人讚成不計小怨,這裏卻加以否定。髒物汙了女子的高跟鞋,她罵道:“唉,真缺德,中國人的公德心呀……”;男的替她擦鞋,笑著說:“當心牢騷太多長白發”。這位考生認為:女子受害後就罵,“罵也是一種輿論”,“她敢於對不良現象發牢騷,表明她內心尚有著一個明確的是非標準。”男的那麼說,“就顯得缺乏是非觀和正義感。”這種明哲保身,不問世事的做法,絕不是一個男子漢所為。”這番議論不無道理,卻又是別人一般不這麼分析的,故是反常的,也是獨到的。
尤其可喜的是考生並不全盤肯定“牢騷”,“牢騷”固然表現的是對“社會缺陷的不滿。”但在,光牢騷,不行動,也隻不過為“糾正時弊在作語言努力。”改造社會,清理汙物,不能光靠“語言”,更要求實際行動。這一句評判,使自己立論周密,無懈可擊了。
綜觀這篇文章立意的成功,正在於考生善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敢於逆向思維。
深入開掘的方法
魯迅說寫文章應“深入開掘”。開掘是個比輸的說法,意思是說提煉主題要象打開一樣,不斷地往深思挖,才能挖到清泉。高考作文的立意也是如此。一般說來,高考是命題作文或給材料作文,在許多年份的作文試題裏,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包蘊在題目裏和試題提供的材料裏,隻有不斷往深裏分析,才能看清材料的本質含義,從中提煉出正確的、深刻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
怎樣做到深入開掘呢?
從高考作文試題實際看,邏輯思維能力和粗淺的辨論思維能力似乎占有極重要的位置。
首先應掌握一般地邏輯思維的方法和技巧。
邏輯思維能力包括概括抽象的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判斷推理的能力等等。在審題立意的時候,凡是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考生往往能夠確立較恰當的中心。1980年的試題《讀〈畫蛋〉有感》,命題者提供的材料是達·芬奇隨名畫家佛羅基奧學畫時,老師不是先教他創作什麼作品,而是讓他畫蛋。當達·芬奇畫得不耐煩時,佛羅基奧及時對他教育,使芬奇認識了畫蛋的意義,反複練習畫蛋,終於成為一代宗師。試題的中心很清楚,即要想到創作不朽的作品,應刻苦地練基本功。這個中心是從《畫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隻要善於邏輯思維的考生並不難提煉出談感想的中心思想。可是有許多考生不善於概括,抽象,麵對《畫蛋》深感茫然。有的談什麼“事物是複雜的”,有的寫觀察的重要性,提取的中心都不是《畫蛋》表現的中心思想。又如1987年的試題是《毀樹容易種樹難》,要求緊扣原文發表感想,做到“觀點正確,中心思想明確”,如果邏輯思維能力較強,應該能從毀樹與種樹的易與難中,聯係到破壞與建設的易與難等等,確立較恰當的中心,但是有的考生缺乏分析能力,跳不出種樹與毀樹的話題,有些考生競然抓住材料的第一段:“楊樹橫著種可以活,倒著種也可以,折斷它再種仍然可以活”,於是大寫什麼“楊樹的生命力讚”。這看起來是“立意”的偏差,實際反映的是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弱,無法對試題提供的材料作正確的分析與綜合,不善於類比和類推。可見要做到開掘試題的內涵,離不開邏輯思維能力。
其次,高考作文的立意,還離不開辨證思維的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綜觀近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實際,有許多年份的試題往往帶有一定的辨證色彩和較濃的哲理性。如1981年試題關於毀樹與種樹;1982年的試題關於憂與樂;1987年的試題關於理論和實踐;1990年的試題關於玫瑰園的爭論,涉及主流與支流、全麵與片麵等,都是一對對的矛盾或矛盾對產的兩個方麵。又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1995年的《鳥的評說》等,或是展示事物的內部聯係,或是涉及如何看待別人的成績和缺點等,都有較強的哲理性。這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向高考試題的滲透和運用,同時也為作文的立意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考生隻有粗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隻有粗通唯物辨證法,才能在審題中確立較為恰當的中心思想,並在文章中表達得較為周嚴。
邏輯思維的能力、辨證思維的能力都不是一時半刻的能掌握的,都要在平時逐步學習中才能培養起來的。但是這些卻又是高考作文審題立意的基礎。不能不予重視。隻有紮紮實實地具有這些能力,才能把文章的主旨開掘得深刻,表達得透徹、周密。不過,在考場裏有意識的回憶和運用平時理論學習的心得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
【例文】
談馬勝利、改革浪潮現代化
湖南考生
一般人都知道,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隻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我們這麼說,並不是為了否定一棵樹的作用,而是在強調一棵樹的作用的同時,著重強調森林的作用。
由樹木和森林這一關係,我聯想到馬勝利和當前的改革。提起馬勝利,關心時事的都會知道,馬勝利,不就是全國聞名的改革家,八五年十大新聞人物之一嗎?不錯,就是他。關心馬勝利的人們誰個不知:是這位“馬大膽”用超人的才識和膽略,使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成為一個年產值超百萬元的骨幹廠家。我想:這位馬勝利堪稱是一棵大樹,就其那個勝利造紙廠來講,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了。而對整個社會來說,你馬勝利本事再大,也無法改變整個社會的不合理因素。這正像離開了森林,一棵樹無法改變氣候一樣。
森林當然是由一棵棵樹組成的。單獨的一棵樹無力改變氣候,由一棵棵樹組成的森林卻有此“功力”,改革者對於社會的作用亦是如此。一個馬勝利無力回天,兩個、三個、無數個呢?無數個馬勝利在推波助瀾,一定能湧起氣勢宏偉的改革浪潮。在這勢不可當的浪潮的衝刷下,一切沙子、濁泥都會被衝走,一個嶄新的社會必將衝出來。這,就是浪潮的作用。
就象形成森林需要條件一樣,形成強大的改革浪潮也需要一定的條件。溫度、濕度適宜,樹木迅速生長起來,森林迅速形成。社會理解,支持,一大批改革家湧現出來,改革的浪潮必定形成。據報載,全國許多地方曾經遠近聞名的改革者們紛紛中箭落馬,原因是什麼?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是遭陷害而“落馬”。這一現象值得注意,值得思考。思考之後得出結論:對改革者要愛護,不應該用小過、小錯去把他們的成績抹殺光,隻有這樣,人們才會放開膽子搞改革,才不會時常擔心中箭落馬。
大片森林的出現,會使氣候變得更好。一大批無私無畏的改革家,會使我們的社會充滿活力,充滿生機,現代化的步伐,也就邁得更大,更快。四個現代化的實現,也可指日而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