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
“吹毛此疵”又何妨
河北李銘
人們常把那些雞蛋裏挑骨頭的做法稱為“吹毛求疵”。“求疵”者出於對好人好事的否定,橫挑鼻子豎挑眼,實在令人反感。於是,“吹毛求疵”作為一個貶義詞代代相傳。
但有時,出於無私,以幫助他人為目的的“吹毛求疵”,卻是一種高尚行為。不但不應反對,反而應大大提倡。
對美玉專挑微瑕的人是可敬的,因為他能使工匠剔除微瑕。白玉無瑕豈不更好?
法國小說家都德的妻子裘麗哀·阿拉就是專門對都德作品“吹毛求疵”的人。她原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卻因“求疵”的工作把自己的文學水平融入了丈夫的文章中,以至於自己反倒變得默默無聞了。
都德把自己和阿拉的結合視為一種無上的幸運。他說:
假如沒有我的妻子,我會永遠那麼任性和疏忽地寫東西。我要求的藝術完美,全是她的努力……在我的著作裏,每一頁她都細心地看過,斟酌過,修改過……
正是因為這些艱苦的“求疵”工作,都德才成為一位著名作家。這樣的“求疵”者誰不敬佩?!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科學研究、周密計算更需要“吹毛求疵”的精神。一個數據不知被算過多少遍,一個實驗不知反複做過多少回。科學是嚴謹的,容不下一點兒“疵”。
誰也不會忘記“挑戰者”號爆炸的那一幕,誰也不會忘記死難的七名宇航員。造成這個人類航天史上大慘劇的原因竟僅僅是密封圈兒上的一個“小疵”!“小疵”造成大患,不正是沒有“求疵”的惡果嗎?科學永遠需要“吹毛求疵”,需要最嚴格、最挑剔的“吹毛求疵”!
不僅在寫作、科研工作中需要“吹毛求疵”,在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中,何嚐不需要這種精神呢?別人對自己“吹毛求疵”,會使自己進步;職工對廠領導“吹毛求疵”,會使企業發展。這樣的“吹毛求疵”,恰是應該提倡的啊!
當然,“吹毛求疵”應該建立在大公無私、治病救人的基礎上,出於個人私利的“吹毛求疵”,我們永遠不需要!
多些崇高的“吹毛求疵”吧!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都將裨益無窮!
【簡析】
這篇文章寫得精彩,前提是審題做得好,吹毛求疵是個成語,出自《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疵為缺點、毛病。疵在毛發之中,外麵看不見,吹開毛發,尋找毛病,比喻刻意地挑毛病,找差錯。隻要理解了這個成語,便能理解題意。這是一個貶義的成語,但題目一反舊的一般看法,認為“吹毛求疵”有必要,有道理。這便是反向思維了。一般而言,順向思維稍稍好做文章,因為大家都這麼認識,有可參照的東西,反向思維較難,要自出新意。這是這個題目審題的難點。這位同學經過審題,領悟了題意,開始先解釋什麼是“吹毛求疵”,以及吹毛求疵讓人反感的原由,接著擺出自己的論點:“出於無私,以幫助別人為目的的吹毛求疵”應大大提倡。接著用都德的妻子替丈夫的作品挑毛病,使都德的作品更精彩。再用“挑戰者”航天飛機的爆炸,原因隻為密封圈上的一點“小疵”,用正反論證的方法痛快淋漓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最後指出“吹毛求疵”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都有益。因審題清就保證了這篇作文的成功。
高考給材料作文的審題方法
給材料作文是1978年恢複高考以來多次出現的命題形式。綜觀給材料作文的題型,大致有既給材料,又給題目;隻給材料,由考生自擬題目和給材料後,命題者沒給題目,也沒讓考生自擬題目,但是不論哪一種情況,都有審題問題。不過,給材料作文的審題是種較廣義的審題,實際就是“審材料”,或說審“作文題”。而不是像命題作文那樣分析《近墨者黑》之類的具體作文題目。給材料作文是作文命題形式的新發展,“審題”一詞的使用也隨之出現了這種新用法了。
命題者提供的材料是考生寫作的依據,因此分析材料,把握其內涵及弄清試題上的其它要求,便是給材料作文審題的最基本的內容了。
那麼具體怎麼做呢?
首先在把握材料整體性的基礎上去領會寫作的範圍、重點等等。這裏要注意“整體性”三字,因為試題提供的材料,有的簡短,有的較長,有的簡單,有的複雜。如1981年的《毀樹容易種樹難》,1984年的關於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材料都比較簡短,1987年的關於育民小學辦遊泳訓練班的材料,1992年關於誰清理了髒物的材料就比較長;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1990年的玫瑰園的爭論等作文題的材料雖短,但比較複雜,都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才能真正吃透材料。否則,隻抓住材料的局部,甚至抓住材料裏的隻言片語做文章,就會把題意審偏了。例如1980年的《讀〈畫蛋〉有感》的作文材料,從整體上把握,就可提煉出“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學習應苦練基本功”等中心論點,有的同學不是從整體上去分析材料,抓住材料裏的“1000個蛋當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形狀完全相同的”一句話,大寫世界上的事物是複雜的,盡管文章裏引證毛澤東的名言及其它事實作論據,論得頭頭是道,但由於這不是《畫蛋》的核心思想,結果“勞而無功”,得分極少。吃虧就吃在審題時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沒從《畫蛋》的全文去理解材料,所以造成重大失誤。隻有從材料的整體出發,才能抓住作文的內容範圍和重點。這是審讀給材料作文的一個重要方法。
其次要從材料抽取準確的中心論點。
高考作文以議論文居多,有的試題材料裏劃定了議論的中心範圍。如1984年的談中學生作文的試題,擺出同學和老師的兩種看法後,命題者要求道:“以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為中心”寫議論文。這一句就劃定了議論的內容範圍,隻準在這個範圍內談看法,否則便不合格。有的試題材料裏已蘊含中心論點,需要考生通過材料的剖析,從中抽取出來。如1990年關於玫瑰園爭論的試題裏,要求“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自選角度寫文章。因作文題是個哲理性的小故事,中心論點要在分析人物的對話裏去抽取,才能把握看問題應看主流,不能誇大枝節去否定主流,否則就犯以偏概全的錯誤。有的試題的材料是議論性的或是形象化的,內涵比較寬泛,可引出好幾個不同的論點,這時,考生一要盡量選擇新影的角度去立論,克服立論膚淺、俗套、一般化的問題,二要從自己實際出發,掂量自己能否寫好,如果深深感到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而寫較平一點的論點又確實有寫好的把握,就以寫有把握的原則,不要勉強去求新、求奇了。與其弄巧成拙,不如棄巧守拙。這當然不如求新的好,隻好割愛,留待以後去提高了水平再說。
第三給材料作文的審題還要仔細弄清命題者其它限製性的要求。高考作文命題者一般要考慮所定的作文題目有普遍性,即大多數考生都能寫,但也要一定的難度,這難度有時體現在提供的材料中,有時又體現在所提的要求中,其目的在選拔真正有水平的人才。因此考生看清這些要求,並體現在作文裏。有些簡單的一般性的要求,如字數限製等等,當然也要了解,那就不必多說了。
總之,給材料作文的審題還有其它方法,但大要就如上述了。
【例文】
和作文交朋友吧!
廣東考生
如果我對一群中學生說:“和作文交朋友吧!它會給你力量,給你無限的趣味、快樂的回憶,會給你所意想不到的東西。”那麼,其中沒準會有幾位叫苦道:“還和它交朋友呢!我趕還趕不走它呢!一提起寫作文,我就愁眉苦臉,寫起來,也是東拚西湊。寫完之後,準保有四個紅字等著:‘內容空洞’。”
是啊,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總有一些中學生認為作文時無話可說,寫出的文章就像白開水,自己看著都沒勁。由此也可以想見,老師們品嚐這杯杯的白開水,該是多麼沒滋沒味呀!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和作文交上朋友呢?我要說,同學們,睜大你的眼睛去觀察生活!
生活中驚天動地的事情雖然不多,但若能細心地觀察,捕捉住生活中刹那間閃光的東西,你就會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有美麗的浪花。記得我們班有位同學寫了這樣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卻使大家感動不已。他寫道,他的鄰居家有個小男孩,每天總纏著他問這問那,可有一天,他捂著嘴不和他講話,卻飛快地跑進屋裏去了。一會兒,一張小小的紙片從門縫處落下來,上麵寫著:“大哥哥,我感冒了。你要考大學,不能生病,我怕傳染你,過幾天再和你說話,好嗎?”
看,就是這樣一件小事,寫出來之後,卻給我們這些緊張地迎接高考的人增添了力量,我們著實被那顆透明的童心打動了。如果那位同學不是生活的有心人,能夠讓那可愛的童心、稚氣的話語躍然紙上嗎?
要想和作文交朋友,還要視寫作為生活的樂趣。你細心地觀察了生活,就會覺得,要是讓那麼多感人的或有趣的事情從身邊無聲無息地溜走,實在是太可惜了。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拿起筆去把它們記錄下來,有時簡直會有欲罷不能的感覺,哪怕是隻記短短幾可話也好。我就有這樣一個本子,閑暇時拿出來看看,對著自己記錄下來的生活浪花,我常常會笑出聲來,它常常為我的寫作提供靈感和素材。現在,它已成為我離不開的朋友,如果哪天沒和它見麵,我總覺得像是欠了生活的債。
有了以上兩條,寫作時就不至於感到沒的可寫了。因為你所寫的是你熟悉與感動的事,它們要求通過你的筆表現出來。這樣寫完了,也不會再單單停留在看看分數上。你會研究分數高或分數低的原因是什麼,你會研究怎樣改進才能表達得更好。我想這時,在燈下辛苦批改作文的老師們,也會鬆開緊皺的雙眉而代之以微笑。當然,老師們也可以為同學更好地觀察生活提供方便,如帶學生走訪一些平凡而又有閃光的思想的人物,與學生交流感情介紹好文章等。行之有效的方法還有讓同學互相批改作文,以提高興趣。
同學們,生活那麼美好,我們既然熱愛生活,怎麼能不把它記錄下來呢?那麼,和作文交朋友吧!
【簡析】
這是1984年的作文考卷。
試題要求“做到觀點明確,有所分析,有真情實感”,此文圍繞“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為中心”,落實上述要求,寫得很輕鬆,很親切。看法兩點:一為觀察,“捕捉住生活中刹那間閃光的東西”,引述高考前夕一個鄰居小男孩的可愛的舉動,就把論點說清楚了;二為“要視寫作為生活的東趣”,用自己體會做論據,也很恰當。全文如聊天,緩緩道來,把自己的總論點“和作文交朋友”說得明明白白。隻 議論色彩稍遜,但是這類聯係自己和周圍同學實際,談學作文的文章,這麼寫也就可以了。
立意方法
學會高考作文立意的方法
立意就是確立中心思想。任何文章都要告訴別人一點什麼東西,表現作者讚成什麼,反對什麼,傳達自己的看法、主張和情緒,這些都是“意”。“意”在文章中的地位相當於人的靈魂,軍隊中的統帥。人沒靈魂便是行屍走肉,軍無統帥便是一盤散沙,文章沒有“意”便是詞句毫無意義的堆砌了。高考作文的立意是衡量考生寫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評分標準中的“觀點正確,認識深刻”,就是評判立意的準則。高考作文的立意應遵循確立中心思想的一般規律,但高考作文是附加限製條件的寫作,其立意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高考作文的立意要在這一般和特殊的結合上狠下功夫。
一般說來,高考作文的立意重點在考測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包括內容有認識的正確性、深刻性以及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辨證思維等能力。這些能力的測試不是學生擅長什麼就可發揮什麼,而是必須在作文試題限定的範圍內去發揮各自的認識、思維能力。即能正確地審題或理解試題提供材料的內涵,並確定恰當的中心,能否正確地認識、理解試題限定的那部分生活現象,並從中擷取材料來表現確定的中心思想;能否正確地、恰當地在文章中表現得正確、深刻和條理化,這關係到立意的成敗,關係到作文的好壞,關係到能否在競爭中名列前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