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父治水 大禹治水(2 / 3)

公元前2101年,鯀治水後的第九年,洪水泛濫,這時,鯀的堤壩日高,時有漏水,鯀辛勞填補,圍追堵截。突然,堤壩開了個小口,洪水衝壩而出,大水所至,生靈塗炭。還好,鯀在去年,公元前2102年,已將大部分人前往高處居住。少數不願意離家的人留了下來,失去了生命。舜代堯視察,至堤壩,看見到處的屍體,情緒不能自已,於是,鯀離開了人世,身首異處。鯀死了,死得安詳,他用一生來彌補自己的錯誤,用生命來懺悔,祭奠那些因他而死的亡靈。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兒子-禹身上,他相信,禹一定能不負所望,完成他未竟的事業。他對禹有信心,所以他走時了無遺憾,沒有留下一句話。

公元前2103年,正是鯀和鯀的助手們忙於治水的當口,舜和堯的女兒娥皇舉行了大婚。女英對舜的依戀更是到了無法自拔的程度,這時,女英業已長大成人,堯準備將其嫁與另一部落聯盟的首領,女英苦苦相求,聲言自己尚小,而姐姐待她如母,她離不開姐姐,要做姐姐的陪嫁。堯已年老,後繼之人選迫在眉睫。前些年還在鯀與舜之間搖擺不定,現在看鯀治水不利,舜顯然就是最佳人選。既然已經把女兒娥皇嫁給他了,自己最喜歡的小女兒女英又這麼頑皮,不如成全他們,讓舜堅定地支持自己。於是在公元前2012年秋,就是鯀名敗身死的前一年,堯做主將女英嫁與舜做小(妾)。

大災之後有大福。華夏部落經曆了這樣一場天災人禍的大洪水之後,五六年間四季平安,風調雨順,這幾年,堯年老不能理政,國事實際都由舜代勞,這樣,大家更加認定舜就是天命所歸的堯的合法繼承人了。

公元前2096年,堯亡,享年一百零四歲。作為第一位名垂青史的上古帝王,堯的一生坎坷,他並沒有多麼英明,也不是總是知人善用,但他凝聚了華夏族,使華夏族成為當今中國大地上最大的部落聯盟,在舜初年,“四夷來朝”,這些都是堯的功勞(因為當時條件的限製,曆史滯後性明顯)。

公元前2095到公元前2093年,這三年間,舜為堯守靈。由於堯生前就將“王位”以眾所周知的“禪讓製”禪讓給了舜,這三年間,安定如初。就是天公不作美,堯去世後,氣候突變,雨量充沛,洪水又至。舜派共工氏治水,共工氏又采用了鯀的老辦法------堵。可堵隻能管一時成效,眼看河水就要又漫過堤壩了,這可怎麼辦呢?請看下章:大禹治水。[[[CP|W:28|H:30|A:L|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20104/25/1561973634078190784375000807236.jpg]]]大禹治水

共工氏治水不利,還有另一個緣故。共工氏身份特異,在遠古時代治水氏族備受尊重。所以,領袖各部落一直是共工氏的心願。堯年老,共工氏主動助鯀治水,現在,堯服喪期間又主動請纓治水,若沒有堯禪讓在先,部落聯盟首領一職共工氏誌在必得。當時,雖然處在原始社會末期,但早已具備奴隸製的雛形,但凡有戰,所俘者盡數充做奴隸。但每逢部落聯盟會議,部落聯盟首領會提議大家交換奴隸,所以奴隸很快就會回到本部落,又變作平民。所以奴隸的職業壽命並不像後世的那樣終身製,但一旦做過奴隸,地位就低下了許多,本人及後世再也不能做部落的首領。而部落聯盟的首領,在會盟期間,每個部落要“上供”二至五名奴隸作為部落聯盟首領的私有財產,以感謝首領幫助調節換回自己的親人,使他們不再為奴。所不同的是,這些上供的奴隸是終身製的,終身為部落聯盟首領服務。但一般情況下,部落首領間都很默契,所上供的奴隸一般都是在原部落地位低下者。所以,部落聯盟首領一職不僅有名可圖,更有利可占,身為名門望族的共工氏不能不心動。

心動化為行動。共工氏出動了。眼看堤壩日高,更大的洪水早晚將至,共工氏想到一條妙計:淹!共工氏將堤壩決一小口,對準堯舜的部落大帳,他和他的部眾們一起跑到山上去了,他要親眼目睹舜死無葬身之地。天不滅舜。剛好今天舜外出未歸,舜一得到消息,登高一呼,號召群眾討伐共工氏,重建家園。舜得到了響應,共工氏很快投降稱臣。討伐叛逆,雖然辛苦但畢竟有路可循;重建家園雖然艱辛,但畢竟有史可鑒,不久前剛剛發生過堤壩所毀的大災難,舜依然記憶猶新。此時,舜年已花甲,直奔古稀之年,堯帝使各部落一心,使華夏為中,他呢?為個人榮辱,為萬民福祉,他必須也不能不有所作為。現在擺在眼前的最需要的戰勝的敵人是誰?是洪水,是猛於野獸的洪水!堯帝沒有戰勝它,我一定可以,為萬民除害,舜暗暗下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