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俠客與刺客(1)(2 / 3)

從史學的可信度而言,當然,管仲有此胸懷,方可佐桓公成就霸業,而從演義小說來說,將管仲的話移花接木於齊桓公,更符合人物行動的分配邏輯:魯國一方,突出臣,弱化君,齊國一方,強化君,淡化臣。而事件的結果都是一致的,齊國如約,魯國收回了三次敗仗丟失的全部國土。

在這裏,曹沫的行為顯然是違反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規則的,但,這隻是微觀視域的道義。齊國弱肉強食,侵占魯國從周天子那裏分封而來的世襲國土,則從根本上摧毀了時代秩序,曹沫以違反小義的手段獲得了維護大義的結果。他的行為,千古以來,非但沒有受到指責,卻得到了廣泛追捧,而齊國君臣履行承諾,也被曆代讚美。說明什麼呢?體製內部是需要非體製的力量來平衡的,在單一的體製下,如果隻允許一種力量存在,要不,鐵板一塊,表麵的繁榮穩定,隱含著僵死的危機,要不,轟然倒塌,造成社會的全麵動蕩;而在文化價值體係內,更需要價值指向的多元化,單一的評判標準,並不能涵蓋紛繁的社會生活,評判標準的單一,導致的結果,隻能是精神資源的趨向枯竭。先秦社會之所以活力四射,其魅力超越百代,仍為現代人所仰望,因素固多,但其自由的文化精神,多元的價值標準,則是人類從來的不懈的追求。

二、逃難路上:遍地俠義

伍子胥選擇了逃亡。

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如果他與哥哥一起回去,非但救不了父親,隻能落得一個滿門冤魂的結局。也因為他一個人的存在,使得楚闊君臣惶惶不可終日,使得吳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機,也使得那一段的中國曆史玄機四伏,氣象萬千。《史記》記敘了伍子胥的逃難過程,《東周列國誌》描寫了這一過程,描寫再一次使得記敘波瀾橫生,更富於民間色彩和底層意識,也使得普通人與英雄有了同享俠義精神的理由,而且,正是由於普通人俠義精神的無私襄助,才使得英雄有了成為英雄的可能。普羅敘事理論中的“助者”,在中國文本中得到了模範的回應。

第一個“助者”:伍子胥之妻賈氏。

著名小人費無極是非要滅了伍氏全家才甘心的,尤其那個勇可拔山扛鼎,智足經文緯武的伍家老二伍子胥。老大伍尚應召回來救父了,老二伍員沒回來。費無極知道,隻要伍員不死,他的小人也就快要當到頭了,他建議那位在他一手策劃下,把兒媳據為己有,從而引發楚國大災難的楚平王,火速逮捕伍員,勿使逃脫。大夫武城黑領命,率二百名悍卒,直撲家在棠邑的伍員。伍員打聽到消息,他的判斷得到了證實:父兄果然死於非命。他大哭一場,對妻子賈氏說:“吾欲逃奔他國,借兵以報父兄之仇,不能顧汝,奈何?”賈氏見丈夫在如此緊急關頭舍她不下,睜大眼睛怒斥道:“大丈夫含父兄之怨,如割肺腑,何遐為婦人計耶?”說完,她轉身回到內室,自縊而死。絕了牽掛的伍子胥,伏在妻子屍體上大哭一場,草草掩埋,立即收拾包裹,身穿素袍,貫弓佩劍而去。

父兄不得已而死,妻子主動而死,失了牽掛的伍子胥成為一個徹底的無助者,從而也成為一個徹底的自由人。自由人是有力量的,其力量來源於可以全神貫注,針對一個單一的目標。

因此,賈氏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使得主要行動者伍子胥的行動目標由至少兩個簡化為一個:報仇。她本來可以成為他報仇行動的助者,但,現實條件卻使她成為一個阻礙性因素,她用生命克服了由她帶來的阻礙。

於是,她成為整個行動的第一個助者。

第二個“助者”:申包胥。

伍子胥一心想逃往吳國,可路途遙遠,一時難達,突然想起了被父親奪了未婚妻逃奔宋國避難的太子建。楚與宋接壤,伍子胥一路奔宋。前麵忽然出現一隊車馬,他擔心是楚兵截路,伏在林中觀察,卻是八拜之交申包胥,因出使他國要返回楚國。伍子胥躍出林外,老朋友見麵,百感交集。他把自己的遭遇哭訴了一遍,朋友為之惻然動容,問他如今何往,他說,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我要奔往他國借兵伐楚,生嚼楚王之肉,車裂無極之屍,方泄此恨。朋友勸他說,楚王雖無道,可他是君,你家幾代人食君祿,君臣之分已定,哪有臣子給君王記仇的?伍子胥反駁說,夏桀商紂都是君,都喪於臣子之手,因為他們無道。如今楚王劫奪兒媳,拋棄王位合法繼承人,聽信讒佞,屠戮忠良,我請兵回來,就是要為國掃蕩汙穢,何況還有骨肉深仇?我若不滅楚國,決心不在天地間做人!申包胥說,我要鼓動你報仇,則是對國不忠,要阻止你報仇,又會陷你於不孝。你努力吧,作為朋友,你的行蹤我絕對不會泄露於任何人。不過,作為朋友,我同樣要告訴你:你能滅亡楚國,我必然能挽救楚國;你能給楚國造成危險,我必然給楚國能帶來安全。

申包胥的“助者”功能似乎不明顯,若伍子胥深藏不見,便不存在泄密問題。但,他仍是助者。這不僅僅在於,他回國後確實沒有泄露伍子胥的行蹤。他是行動者在孤獨的逃亡路上遇到的傾訴對象,伍子胥通過這次傾訴,明確了,也堅定了對行動的信心。如果說,逃亡之初,更多的是感性的衝動,那麼,現在,理性已經主導了他的行動,使得這個行動持久不懈,指向目標。而作為一個堅定的愛國者的申包胥,在朋友信義麵前,他率先選擇了信義,隱瞞了事實真相,而當國家危機時,他在秦庭大哭七天七夜,搬來救兵,挽救了國家。而“存楚”、“安楚”行動,是他對朋友的事先聲明,一方“覆”、“危”,一方“存”、“安”,雙方的行動目標都實現了,從而,完成了另一個層麵的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