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不斷退變,水分逐漸脫失,其彈性和張力逐漸減退,容易被壓縮。因此,老年人隨年齡不斷增加,身高越來越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椎間盤脫水變性,逐漸被壓縮。一個椎間盤被壓縮一點兒,整個脊柱20多個椎間盤被壓縮的量疊加起來,就是一個可觀的數目。

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退變,水分脫失,彈性和張力減退後,使纖維環容易向外膨出。纖維環如果變性後存在裂隙,則髓核可經此裂隙而脫出。我們可以理解為“餡餅”周圍的“餅皮”破了,“餡餅”漏了“餡”。

由於纖維環後部較窄,強度較差,髓核變性後易於向後方突出,但由於纖維環後方的中部有後縱韌帶的加固作用,因此突出的髓核多見偏於側後方。有時,變性的髓核也能穿過鉤椎關節間隙而突入椎間孔內。髓核突入椎管易於壓迫脊髓,突入椎間孔易於壓迫神經根。

在自然的生理狀態下,人體的脊柱,從正麵看是一條直線,而從側麵看則是具有4個生理彎曲的曲線,被稱作脊柱的生理性彎曲。它們分別是:頸椎生理性前凸、胸椎生理性後凸、腰椎生理性前凸以及骶尾段的生理性後凸。這樣,脊柱具有像彈簧片一樣的功能,既可以增加負重,又可以吸收震蕩,減少對頭顱的衝擊力,可以有效地保護頭部。由於頸椎間盤前部的高度較後部要高一些,結果使頸椎的7個椎骨排列成輕弧形的前凸狀,被稱作頸椎的生理性前凸。在出生前的胎兒時期,頸椎是呈後凸的;在出生後嬰幼兒開始坐起後,頸椎又逐漸變為前凸;在青年期至壯年期,絕大多數人的頸椎是保持前凸狀的;進入中老年後,由於頸椎的退變,部分人的頸椎可以逐漸變直或者變為後凸。在成年人,頸椎前凸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有7%的正常人其生理性前凸消失,甚至有2%的正常人反而出現後凸。但一般來說,頸椎生理性前凸消失,甚至變為後凸,是由於椎間盤發生變性、退變、椎間盤變薄或椎間盤向後方突出而導致的,因此,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或變為後凸往往是頸椎出現退變的標誌之一,所以,老年人比較容易出現頸椎變直或者變為後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