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孩子做作業時精力不集中,寫著寫著就停,不知在想什麼,寫作業時的多餘動作特別多,比如說找橡皮。剛剛學過的有印象的字還要照著書看著抄下來,這一遍寫完了,下一遍還是照著抄,不能連續地寫。寫作業不能獨立完成……這一係列習慣上的拖延,真是讓家長又急又窩火,怎麼辦?打罵嗎?當然不行!行為習慣上的拖延,不靠打罵,靠訓練。
有個媽媽下功夫觀察兒子到底是怎麼寫作業的。她發現兒子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七回,一會兒打開冰箱看看有什麼好吃的,一會兒打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開始了沒有,不到十分鍾站一會兒轉兩圈,這樣寫作業能不磨蹭嗎?
媽媽於是對兒子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我剛才給你數了數,一個小時站了七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3回就差不多了吧。”兒子覺得媽媽挺寬容的,便說:“三回就三回。”媽媽繼續說:“你如果一個小時內站起來不超過三回,當天晚上的動畫片隨便看。”兒子聽了高興得不得了。媽媽又說:“先別開心,有獎必有罰,如果你一小時寫作業站起來超過了三回,當天晚上的電視就不能看,包括動畫片。”
於是,母子協議達成了。
結果是五天下來,兒子三天做到了一小時寫作業站起來不超過三回,興高采烈地看了動畫片。但是有兩天忘了,一到了六點鍾就急,因為不能看動畫片。可怎麼央求媽媽也不能破例。
就這樣,經過三個月的訓練,這個孩子終於養成了專心寫作業的好習慣。
還有一位媽媽,望子成龍心切,以前孩子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她非打即罵。後來看了一本名叫《爸不吼,媽不叫,教育男孩有絕招》的教育類書籍,頗受啟發,漸漸改變了教育態度。
那個周末外出之前,她和兒子商定,在媽媽回來之前一定要完成作業,並叮囑孩子累了可以適當玩一會兒,但不要邊玩邊學,這樣玩沒玩好,學習的效果也大打折扣。那天下午五點左右她回到家中,兒子躲躲閃閃心神不寧,她猜想兒子一定是作業沒完成,就順口問了句:“兒子作業寫完了嗎?”孩子不說話,先是把寫好的語文作業和錄音作業拿給了她,她看了看,語文作業倒是寫得不錯。但數學呢?她快步走進兒子的臥室,來到書桌旁,才發現數學作業隻寫了一點點。她的火氣一下子就躥上來了,但還是迅速忍住了。
她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並拿出那本《爸不吼,媽不叫,教育男孩有絕招》,參考怎樣處理眼前的情況。讀完之後,她的情緒較之前舒緩了一些。看見兒子不敢來吃飯,她找個理由讓兒子趕快過來吃:“兒子,吃完晚飯後想去跟教練打會兒乒乓球嗎?”孩子遲疑了一會兒,他大概還在等待媽媽的發火,因為這是媽媽之前的一貫做法。她和顏悅色地又問了一遍,這時孩子也消除了膽怯,坐在餐桌上吃飯了。
吃完飯,她和孩子一起去打乒乓球,那天恰巧教練不在。於是母子二人散起步來,她邊走邊拉著孩子的手,這樣雙方的情緒慢慢都消除了,她見兒子徹底平靜了,才開口問道:“兒子,對於沒有完成作業這件事,你怎麼看?”“哦,我錯了媽媽,我這樣做很不好!”“你還記得咱們對不完成作業是怎麼約定的嗎?”“記得:一個星期不準看動畫片。”於是按照約定,孩子答應一個星期不看動畫片。
回到家中,她又問兒子,以後怎麼克服這種情況?孩子想了很久,也沒有想出合適的辦法,他覺得自己還是需要媽媽來監督。媽媽沒有認同,建議孩子再想想,或許能想出更好的辦法能讓自己按時完成作業!另外,她也在反思自己,在給孩子的作業具體化的過程中,有沒有完全征得孩子的同意?是不是成了霸王條款?會不會孩子因此嫌作業任務太重而產生畏懼和懈怠呢?她覺得自己還有很多需要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