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軍隊出征打仗,在布陣時,一般都要講究“軍容”:旌旗鮮豔翻飛,刀槍鋥亮如林,隻待戰鼓擂響,壯起軍威,便一鼓作氣,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
也許從整個打仗的過程來看,這一係列“花樣兒”並不屬於“進攻”的範圍,充其量也隻是一個準備工作,然而它所起的作用,卻是不容小覷的。壯自己聲勢,滅敵人威風,這一道理在古代的兵法中受到了很高的重視。真正懂得進擊之道的人,在任何行動中,都不會忽略這一程序。
三國時期,曹操領兵分八路進攻樊城,劉備棄城出走,曹操率大軍緊追其後。
在千軍萬馬中,趙子龍單騎救出幼主阿鬥,直穿曹兵重圍,砍倒曹軍大旗兩麵,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離開大陣,往長阪橋而走。忽聽後麵又喊聲大起,原來是曹將文聘引軍趕來。趙雲來到橋邊,已是人困馬乏。始見張飛挺矛立於橋上,趙雲大呼:“翼德快快救我!”
張飛高呼:“子龍快走,追兵由我對付。”
原來,張飛為接應趙雲,帶領二十餘騎,來到長阪橋。張飛見曹軍成千上萬的兵馬殺將過來,他心生一計,命所有士兵到橋東的樹林內砍下樹枝,拴在馬尾巴上,然後策馬在樹林內往來馳騁,揚起塵土,使人以為有重兵埋伏。而張飛則親自橫矛立馬於橋上,向西而望。
曹將文聘帶領大軍追趙雲到長阪橋,隻見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持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裏,塵土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不一會兒,曹仁、李典、張遼、許褚都來到長阪橋,見張飛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都怕是諸葛亮用計,誰也不敢向前。隻好紮住陣腳,“一”字擺開,派人向後軍飛報曹操。
曹操得到報告,趕緊催馬由後軍來到橋頭。張飛站於橋上,隱隱約約見後軍有青羅傘蓋、儀仗旌旗來到,料到是曹操起了疑心,親自來陣前查看。
張飛等得心急,大聲喝道:“我乃燕人張翼德,誰敢來與我決一死戰!”聲音猶如巨雷一般,嚇得曹兵兩腿發抖。
曹操趕緊命左右撤去傘蓋,環視左右將領,說:“我以前曾聽關雲長說過,張飛能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頭顱如探囊取物。今天遇見,大家千萬不可輕敵。”曹操話音剛落,張飛又圓睜雙目大聲喊起來:“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一死戰!”
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自己心虛,準備退軍。
張飛看到曹操後軍陣腳移動,又在橋上大聲猛喝道:“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一員大將夏侯傑驚得膽肝碎裂,從馬上栽下,身亡而死。曹操趕緊調轉馬頭,回身便跑。於是,曹軍眾將一起往西奔逃而去。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
張飛見曹軍一擁而退,不敢追趕,急忙喚回二十餘騎士兵,解去馬尾樹枝,拆斷長阪橋,回營交令去了。
一般,人們隻認為張飛是員猛將,勇有餘而智不足,但在這個故事中,他卻能巧妙地運用壯聲勢的招法,擊退了曹兵。
《百戰奇略·弱戰》雲:“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須多設旌旗,倍增火灶,示強於敵,使彼莫能測我眾寡、強弱之形,則敵必不輕與我戰,我可速去,則全軍遠害。”這一觀點與臨陣擂響戰鼓、擦亮長矛有異曲同工之妙。
“擂戰鼓、擦長矛”這一兵法招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同樣也可以加以靈活運用,並且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美國航空公司要在紐約建立一座大型的航空站,要求愛迪生電力公司按優惠價提供電源。電力公司覺得自己占了主動,因此在談判中故作姿態,不予合作,還要挾抬高價錢。航空公司心生一計,主動中止談判,然後故意向外界吹風,揚言航空公司要自己建設電廠,因為這樣能夠比依靠愛迪生電力公司供電更合算。電力公司得到這一假消息後,信以為真,擔心會失去一次賺大錢的機會。於是改變態度,主動以優惠價格與航空公司達成了供電協議。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其貌不揚的人,辦事時卻無往而不利。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隻不過是因他們善於運用“張自己的聲勢”這一兵法而已。當然,運用這一招時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否則,一旦“演”過了頭,就有可能畫虎不成反類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