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節 千方百計增加個人收入(1 / 3)

增加收入有兩條途徑:一方麵是政府要創造一個合理公平的製度環境,消除製度鴻溝;另一方麵是個人要善於投資理財,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加班加點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麵對通貨膨脹,千方百計提高個人收入是很好理解的。因為隻有個人收入增長速度能跑得過通貨膨脹,才會顯示出實際收入的增長來。如果個人收入增長速度跑不過通貨膨脹,那麼這種表麵上的“增長”實際上增長的隻是名義收入,而不是實際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千方百計增加個人收入包括兩方麵含義:一方麵是,政府應當真正從百姓角度出發,從政治、經濟、法律等角度改革政治體製和經濟機製,為國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創造條件;另一方麵是,每個國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也應該從自身條件出發,量力而行盡快提高個人和家庭收入,力爭收入增長速度能夠超越通貨膨脹率,“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從製度原因看增加收入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同樣應當看到,我國在收入和消費結構上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這就必然導致從製度方麵看,國內有相當一部分低收入群體在通貨膨脹麵前生活質量不是提高了,而是在下降,有的下降速度還很快,兩極分化十分嚴重。

以消費為例,1952年時我國民間消費占GDP的比例約為69%,接近於今天美國民間消費占GDP71%的水平。1978年時我國民間消費占GDP比例為45%,而現在則直線下降到36%左右。

與此相應的是,我國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卻從計劃經濟時期的16%上升到現在的30%。如果再加上預算外開支,就更是驚人[注釋1]。

再看收入。1993年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為49.5%,2007年時已經下降到39.7%。我國勞動報酬占GDP比重在1983年達到峰值56.5%,2005年下降到最低點36.7%,22年內差不多下跌了20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與大家生活中的實際感受非常相似,即勞動者收入占總體國民收入的比重越來越低。從這個角度看,我國過去曾經在吸引外資時把勞動力價格便宜當作競爭優勢,實在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有兩位美國學者曾經對我國製造業、就業、報酬變化方麵深入研究後發表論文認為,我國製造業工人的小時工資大約相當於美國同行的3%。與我國製造業工人這種低報酬最接近的是菲律賓和墨西哥,但菲律賓製造業工人的小時工資大約相當於美國同行的6%,也就是說比中國工人高出一倍;還有一個工資較低的是墨西哥,可是墨西哥製造業工人的小時工資相當於美國同行的12%,也就是說,說他們低,也要相當於中國工人工資的4倍。

所以,把這種所謂的“競爭優勢”抬出來,實在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是“打腫臉充胖子”,客觀上抑製了我國經濟和購買力水平。

測算說明,1990年到2008年間,我國職工平均工資增長速度一直低於GDP增速,平均每年要低3.8%,這在全球可謂是“舉世無雙”。

正如2007年美國勞工部發表的一篇報告中所說的那樣,在全球各國製造業中,1996年到2007年這12年間亞洲國家製造業工人的勞動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4%,大約低於這些國家同期GDP增長速度2個百分點。同期歐洲國家製造業工人的勞動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6%,高於這些國家同期GDP增長速度。

這就很好地說明,隻有從製度方麵入手,立刻消除我國製造業工人平均工資逐年下降的根源,才能大大提高國民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