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畢業時,孩子第一次麵臨升學或擇業抉擇。這時家長有責任、有義務給孩子當參謀。但也隻能是參謀。要知道,真正的成功,曆來都是做人的成功。幫助孩子規劃人生要有長遠眼光。
【引子】
中國家長尤其喜歡為孩子設計未來,有的甚至在孩子出生前就開始“未雨綢繆”了,一直要操心到死而後已。更不用說,中學畢業前夕更是大忙季節了。理由很簡單,他們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可是,家長想“負責”,就負得了責嗎?令家長和孩子十分苦惱的是,說是選擇,實際上是沒有選擇——幾乎所有的家長和孩子都認為初中畢業後要千方百計上高中、然後考大學,這才是唯一選擇!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家長和孩子都活得很累。看看我們周圍,有多少家長和孩子能夠脫俗!
現實擺在麵前:家長迫切希望孩子成才,可是外界並“不給”孩子最好的成才環境,家長也不懂得家庭教育的規律和方法,從而隻能逐步降低對孩子的要求,以至於最終由“希望”變成“失望”。
這一變化最明顯的發生在初二。來自國家教育部研究課題《幼兒園、小學、中學,學生家庭教育特點、發展趨勢及規律性的調查研究》表明,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90%以上的家長希望孩子上大學。但是到了初二年級,44.4%的家長開始對孩子“失望”。這一比例與未來的中高考錄取率基本持平。這表明,這些家長的期望值是比較“現實”的。
家長希望孩子能上大學,這本來無可厚非。然而家長要知道,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超過能力以外的目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反而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陷入極度自卑。
況且,我國目前的考試選拔方法實際上隻側重於智商方麵,對現代人才所應具有的其他素質(情商、膽商、逆商、德商、健商)基本“忽略不計”,這本身就表明這種選拔方式很成問題。所以,家長大可不必為孩子沒能進入高一級學校而自暴自棄。再說了,我國目前的高中、大學錄取率就那麼低,如果別的孩子都考100分,你的孩子哪怕考99分都會淘汰,雖然相差這一分根本就不能說明問題。
所以,臨到孩子初高中畢業時,家長最要緊的不是督促他怎樣刻苦,而是怎樣正視自己、考慮今後的人生方向。
別以為做到這一點不難,其中很有學問。既要尊重孩子意見,又要為孩子把關,還必須掌握相應技巧,這已經夠難為家長的了。
【家長應該做到的】
確立現代觀念,正確估價孩子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孩子初高中畢業、麵臨升學擇業問題時,同樣也是如此。這裏的“己”,是指孩子,指家長對孩子應當有正確估價;這裏的“彼”,是指現代社會與時俱進的成才觀念和成才環境。
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孩子在邁出這人生至關重要的一步時會顯得誠惶誠恐;同時,家長也沒有盡到職責,甚至可能會耽誤孩子的應有前途。
總起來說,家長應當具備的現代觀念至少包括:市場經濟觀念(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公平競爭觀念(升學和擇業都是競爭,而競爭體現的是實力);科學法治觀念(科學看待人生,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違法);現代人才觀念(確立終生學習觀念,智商<情商<膽商<逆商<德商<健商)。
科學指導孩子的升學
這裏的升學包括初中畢業考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就目前而言,還不可能所有學生都升入高一級學校。尤其是初中畢業生,由於孩子年齡小,家長普遍希望他們能多讀幾年書。對於高中生,家長又普遍希望孩子能考大學,這就決定了升學指導的重要性。
升學指導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麵:
輔導孩子填報升學誌願
升學誌願是關於孩子前途的大事,馬虎不得。填報升學誌願的主要依據包括孩子、家長、社會的需求;孩子的興趣、理想、能力傾向;孩子估計所能達到的分數;孩子的身體條件;家庭的經濟實力;報考學校的知名度;畢業後升學和就業的可能去向等。
輔導孩子掌握應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