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有公立學校在其招生定額內,不得拒絕家長的要求;
(2)最大限度設定各學校的招生定額。
這樣一來,家長的擇校自由就得到了切實保障,甚至可以選擇地方教育當局規定的學區以外的學校。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英國的擇校範圍又得到了進一步擴大。《1993年教育法》使家長獲得了更多的擇校幫助,該法要求地方教育當局向公眾公布更多的關於學校的信息,包括區內學校考試結果和其他行為指標,以幫助家長進行選擇。
澳大利亞的教育資源均衡化
澳大利亞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也實行了不劃學區的開放入學擇校改革。這主要是指,國家控製和監督學校的教學質量,普遍實行課程和考試的國家化。
韓國的教育資源均衡化
在韓國,教育資源均衡化也走過了一條從重視、探索到實踐的過程。
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的中小學狀況和我國目前的狀況非常相似。中小學校分為一流、二流、三流,學校教育的應試傾向同樣十分明顯,學生間學業成績的競爭十分激烈。
為了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韓國政府果斷推出了“教育平準化”政策,具體措施包括以下3項:
(1)對“不利學校”增加教育撥款,大力改善其辦學條件;
(2)實行教師流動製度,每4年流動1次,確保學校師資水平的均衡;
(3)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分,學齡兒童就學在本學區實行電腦派位。
以上措施一直實施到現在,在促進義務教育質量全麵提高、弱化學校應試教育傾向、減輕學業競爭激烈程度方麵取得了巨大效果,並且成為韓國教育界引以為傲的教育改革佳話。
怎樣在均衡化的同時反對平均主義
對擇校生實行電腦派位製度,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校之間的競爭,限製了家長選擇學校的自有權,也不利於學校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因此這項政策近年來開始招致批評。
針對電腦派位所帶來的弊端,韓國教育界近年來也在實行根據教育需求的多樣化開放辦學,以便於家長和學生在擇校方麵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具體措施是,逐漸給予少數有條件的民辦高中在招生上擁有更多的自主權,促進學校之間的生源競爭,促進學校辦出特色和提高質量,以滿足社會上的擇校需求。但與此同時,又兼顧教育資源均衡化的原則,對公辦學校和大多數享受政府資助的民辦學校,仍然實行原來的辦法。
成才路上不應忽略因材施教
教育資源均衡化,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對所謂的“差生”怎麼辦?有人根本不承認有“差生”,甚至固執認為隻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這個觀點是不對的。
為什麼?因為教和學曆來相輔相成,所謂“教學相長”即是如此。要讓不一樣的孩子擁有一樣的前途,重要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不承認有“差生”。
本書前麵所述的擇校,都是指學生挑選好的學校和老師,好的學校和老師挑選好的學生。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然而在江蘇省淮安市,就有一個中國第一家“擇差錄取”學校,由於因材施教而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6年,江蘇省農墾職業大學聘用老師徐向洋,當時他的兒子在讀小學6年級,由於數學隻考了10分,同學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徐10分”,成為淮安市最好學校裏的“最差生”。
這件事給徐向洋觸動很大。經過反複考慮,在全家人的一片反對聲中,徐向洋決定辭去聘用教師職務,同時創辦“徐向洋教育訓練工作室”,專門招收中小學中的“差生”。並且勒令兒子停學,成為他的第一個學生。
徐向洋采取的是獨特的小班製教學,師生比例基本保持在1∶8。對老師的考核不以教了多少為標準,而是以學生學了多少為標準。上課時間長短不固定,一切以學生的接受狀態為標準,強調學習的係統性、準確性、深刻性和靈活性。
徐向洋認為,這些學生之所以“差”,主要不是智力上的原因,也不是老師水平問題,而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技能、學習習慣缺乏培養與訓練。這一點至關重要。
由於堅持因材施教,一塊塊“廢鐵”在這裏煉成了“好鋼”,“緊急要求”前來接受“教育訓練”者遍及全國各地,教育訓練工作室的規模已發展到140人。雖然每位學生在校受訓時間一般隻有1年左右,可是至今已有400多名學生在這裏畢業。
徐向洋的成功吸引了國外教學專家的極大興趣,2003年6月10日,美國、加拿大有關專家學者專程來該校義務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