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化的最終目的,是要讓不一樣的孩子擁有同樣的光明前途。因為“手心手背就是肉”,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花朵,應該享受到同樣的陽光雨露。
正是因為如此,許多全國人大、政協委員呼籲,要盡快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全額免費義務教育。
分步實施全額免費義務教育
199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有15%的地區沒有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包括522個縣,覆蓋人口1.1億,其中少數民族占40%。
調查結果表明,未能實現九年製義務教育的主要原因中,經濟貧困因素占60%,學習困難因素占20%,外出打工因素占15%,其他因素占5%。
在已經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的地區,水平低、水分大的不在少數,有的地區初中流失率竟達30%以上!
所以,實現教育均衡化不但要大力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而且要鞏固已經實行九年製義務教育的既有成果。
進一步加快強弱學校的撤並工作,是逐步向全額免費義務教育過渡的前期。
2002年秋季開學,天津市和平區原有的56所小學就減少到了27所,大約撤並了一半左右。在北京市,未來幾年內每年都要平均減少100所小學。
這是因為小學生生源在逐年減少、生源苦樂不均。為了保證優質教育,隻能進行優質教育重組,縮短各校之間的差距。否則,隨著學生家長的名校意識逐年增強,學校生源之間的兩極分化還要嚴重。
例如,2002年秋季開學,天津市和平區興安路小學4年級現有學生不到5名,而五六年級每個班也不過10多人。可是在同一個區的嶽陽道小學、昆明路小學,卻都招有10個班的學生。
和平區教委表示,像興安路小學這樣辦學規模小、生源少、條件比較差的學校,就是學校布局調整規劃中撤並的對象。
天津市決定,該市原有的570所中小學將調整為390所規範化學校。一批分散的、起點不高的學校,調整或資源重組後與強校合並,借助強校的師資、管理方式重組後,占地麵積、校舍、教育教學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滿足了廣大家長和學生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義務教育標準化,高中教育優質化
提供公平受教育機會,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
在經過了20年建立大批學校解決入學難、建立一批一流的示範性學校之後,深圳市政府從2001年開始推出“義務教育標準化工程”、“高中教育優質工程”。希望通過這兩項工程在3年時間內完成中小學標準化建設,消除校際落差。
深圳市副市長莊心一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談到,深圳必須縮小特區內外學校辦學條件之間的差距,縮小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辦學差異,為全社會提供公平的公共教育。否則,就是政府的失職。
深圳教育是從原寶安縣一個很低的水平上發展起來的,當時的寶安甚至尚未普及小學教育。特區建立20多年來,深圳市已經擁有學校1018所、在校生48萬人。但不可否認的是,校際之間教學手段和管理上的差距確實存在。
為了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該市2001年上半年投入5000萬元為全市中小學配備了1萬台電腦、裝備了180多個標準化電腦教室,使每所中小學都有一二間電腦教室。
在軟件建設上,實行重點學校與未達標學校之間對口扶持。並且規定,一批優秀校長、後備幹部和優秀教師,在提拔、晉升以前都要到未達標學校任職任教,從而促使未達標學校在教育軟件上得到提高。
至於“高中教育優質工程”,就是通過初高中分離辦學,為高中教育騰出更多的優質學位。
2000年是該市擴大重點普通高中招生的第一年,全市重點普通高中優質學位增加了1500個。2001年各區推行初高中分離辦學,人人都可以接受高中階段教育。
美國的教育資源均衡化
這裏,讓我們放眼國外在教育資源均衡化方麵的動作。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實行的是“劃分學區、就近入學”的政策,擇校隻局限於少數富裕家庭選擇私立學校,或者教會家庭選擇教會學校,這和我們現在的情形有些相似。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教育改革者倡導破除公立學校的壟斷局麵,強化學校競爭的擇校製度。
具體內容包括:
教育稅減免,主要是指減免非公立學校學生家長的教育稅,使私立學校在生源上得到保證,提高家長對自己喜愛的教育的購買力。
教育證券製,主要是指政府發給家長一定數額可以幫助子女選擇學校的證券,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學校收取教育證券後可以向政府兌換教育經費。學校缺乏競爭力、招生少,也就意味著教育經費少、收益低。
英國的教育資源均衡化
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後開始實行“開放招生製”。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執政後,提出了結束國家對教育壟斷、把市場機製引入教育的口號,從而出現了對教育的全麵改革,頒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該法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