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時期從公元前9世紀初開始,至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即公元476年止,時間跨度將近1400年。
古羅馬一開始時人口規模就相當大,而土地麵積相對狹小,滿足不了耕作的需求,所以迫切需要對外發動戰爭進行擴張。這一方麵是古羅馬對外擴張的動力,另一方麵也是“全體羅馬公民”的願望——說到底,地盤擴大了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所以古羅馬的國內公民(古羅馬時有土地的人才配叫公民)紛紛支持對外發動戰爭。
現在的考古證實,公元前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起羅馬城,從此開創了古羅馬王政時代。古羅馬時期從當時的王政時代到後來的共和國,一直到公元1世紀左右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的羅馬帝國。隨後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分別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壽命太短,隻不過80年即公元476年就被滅了;而東羅馬帝國則比之壽長近1000年,直到1453年才被奧斯曼帝國所滅。
古羅馬曆史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一是王政時期。具體標誌是公元前753年,羅穆盧斯在意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遊河畔建立羅馬城。
王政時期一共經曆7個王,統治集團包括王、元老院、庫裏亞會議。第一個王當然就是羅穆盧斯本人了,接下來的三個王都是羅馬人公社(城邦)的軍事首領,最後三個王則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君主。請記住,最後一個王名叫塔克文,他是衝入王宮、發動兵變、殺死老王圖利烏斯(也是他的老丈人)奪取王位的。由於執政後傲慢無比、大施暴政,最終在公元前509年被他的小舅子帶領憤怒的羅馬人趕出了羅馬。
二是共和時期。趕走塔克文之後,羅馬人覺得他們不再需要王,沒有王其實也挺好的,於是選出兩名行政長官(後稱執政官),任期一年,建立了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正式名稱叫“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政權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
從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王政、改共和製度開始,古羅馬共和時期的時間跨度差不多有500年。
三是帝國時期。公元前30年,凱撒(就是大名鼎鼎的“凱撒大帝”,不過“凱撒大帝”是後人對他的尊稱,他自己可從來沒有自稱過“帝”更不用說“大帝”了)之後的軍事強人屋大維,戰勝兩位政敵、結束了羅馬幾十年的內戰並奪取國家最高權力後,於公元前27年獲得元老院授予的“奧古斯都”稱號,從此帶領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經濟從此獲得空前繁榮。
※主要曆史回顧※
直到古羅馬共和末期,整個意大利城市的手工業水平都還不算高;更由於當時戰爭不斷,經濟發展還不進反退。隨著羅馬帝國的建立和統一,城市化大量興起,商業和手工業才有長足進步,成為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產業;並且出現了多個經濟中心,如羅馬城的商業活動中心、卡普亞的青銅製造業中心、阿爾列提烏姆的製陶工業中心等。
尤其是在奧古斯都時期,有個名叫吉帕爾的人發現了季風,從而使得古羅馬與東方之間的航行變得十分順利。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羅馬各地與印度等東方國家的貿易變得經常化,從而成為羅馬帝國強大的象征。
古羅馬發展的實質是奴隸經濟的繁榮
古羅馬經濟強盛的實質是奴隸經濟的發達。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整個古羅馬發展時期看,農業的基礎是奴隸製小農經濟。尤其是到了羅馬帝國時期,由於長年對外征戰獲得了大批奴隸,奴隸們源源不斷地輸入羅馬,理所當然地就成了有效的勞動力,從而形成了古羅馬的奴隸經濟。奴隸在古羅馬得到廣泛應用,不論是在工業還是建築業中,最麵廣量大的都是奴隸。
奴隸成了古羅馬的社會基礎,當然就會衝擊原來的自由民了。但是沒辦法,因為奴隸的勞動力價格實在便宜,可以隨時叫他們加班加點,又不用服兵役(有更多的時間用於耕作),有時甚至根本就沒有成本一說,所以這種廣泛運用的誘惑誰都抵擋不了。
可是這樣一來,自由民就不買賬了。因為他們同樣也要生活,也要養家糊口。怎奈當時的奴隸經濟成了社會主流,赤手空拳的農民又怎能反抗得了呢?無奈之下,他們就隻好抵押部分或全部土地遷往別處,或者流浪到城市成為流氓無產者,至多也隻是過著相當於現在“北漂”那樣的生活。
現代考古發現,古羅馬當時的工種約有160種,其中某些工種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相當專業的,就是這種奴隸經濟分工合作的結果。
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農民破產,隨之而來的是農業開始衰敗,整個羅馬帝國的經濟基礎遭到破壞。以至於後來古羅馬對外征戰結束後,奴隸來源大幅度減少,奴隸的勞動力使用成本也開始慢慢提升。這時候的古羅馬一方麵原有的農業基礎遭到了破壞,另一方麵產品市場又沒有得到應有恢複,即使有奴隸也無活可幹了,羅馬帝國開始衰敗。
統治者痛定思痛,覺得正確的做法還是應該回過頭來繼續發展農業。似乎當時他們也意識到了“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的道理,所以采取一係列措施來扶持“三農”——把成片的土地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給農民耕作,不許農民隨便流動,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穩定農業稅。不能流動的農民就這樣成了農奴或隸農。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過去羅馬帝國的頹廢,但最終依然無法改變帝國滅亡的命運。
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化
古羅馬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化,這在奧古斯都時期尤其突出。
當時,一方麵是城市經濟已經非常活躍,成為羅馬帝國經濟繁榮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麵是,羅馬社會的改革和發展也需要城市化,奧古斯都正是通過給城市各群體賦予不同的管理地位,來有效鞏固自身統治的。
首先,他摧毀了過去那種城邦在政治上的充分獨立性,把它們從“城市國家”過渡為“領土國家”,全國一盤棋,成為羅馬帝國的有機組成部分,所有軍事、外交、大政方針都由帝國統一發布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