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萬不可進逼,要善於停一步(2 / 2)

1854年湘軍攻占武昌後,處於悲觀失望中的鹹豐皇帝倍受鼓舞,看過捷報後,立刻任命曾國藩為署理湖北巡撫,並在奏折上批道:“覽奏感慰實深。獲此大勝,殊非意料所及。”他還眉飛色舞地說:“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此奇功。”某軍機大臣在此時進言:“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裏,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福也。”鹹豐聽罷,“默然變色者久之”,再不肯把地方督撫大權交給手握重兵的曾國藩,使其六、七年內一直處於客軍虛懸的地位。恰在此時禦史沈葆楨上一奏折,要求曾國藩乘勝東下。鹹豐皇帝便趁機收回成命,賞給曾國藩兵部侍郎銜,辦理軍務。而鄂撫一職則由曾在湖南屢次與曾國藩作對的陶恩培擔任,其未到任前,由剛剛因曾國藩攻占武昌而從“署理”轉為“實授”的湖廣總督楊霈兼任。剛收到令其署理湖北巡撫的諭旨時,曾國藩還有意推辭一下,免得由於丁憂期間立功受職而為人譏笑指責。然而,曾國藩的辭謝奏疏還沒有送到北京,鹹豐帝就改變了主意,並已收回成命。更可笑的是鹹豐帝在曾國藩的奏折下批道:“朕料汝必辭。又念及整師東下,署撫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撫賞給兵部侍郎銜。”並倒打一耙說:“汝此奏雖不盡屬固執,然官銜竟不書署撫,好名之過尚小,違旨之罪甚大。著嚴行申飭。”曾國藩攻占武漢,遠遠觀望的荊州將軍官文和署理湖督楊霈皆得重賞,而他本人不僅未得到地方實權,還受到“嚴行申飭”,這不能不引起曾國藩的深思。從此曾國藩看透了清廷對他的猜忌心理。可是曾國藩就是忍了下來,實現了他“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觀點。以致最終成為清王朝的“中興名臣”——一句話,曾國藩是一位鐵漢!

§§§06.萬不可進逼,要善於停一步

曾國藩再次出山已“變節為巽順”,雖功成名就,但“避事”不敢擔當。直到晚年,王□運已經曆了清亡、袁世凱複辟敗亡等重大的曆史事變,才對曾國藩當初不自立為帝的看法有了改變。曾國藩的不可進逼,要“停一步”的想法,自有其理。隻有曾國藩這個“當事人”才能理解其義。

《孫子兵法》中強調不以進為進,不以退為退,而是要以退為進,這是極其靈活的停一步的觀點。

曾國藩是一個明白人,在進退關係上,他提出了要“停一步”的觀點。為什麼?

曾國荃在功名事業漸臻全盛的時候,猶存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心念,這與曾國藩時懼盈滿的想法,恰成強烈的對比。所以曾國藩在寫給曾國荃的信中,要弟弟時時以此為戒,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切實履踐,他在這些地方看得破,認得清。其實,他在一開始就有這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戒懼心情。對待同僚及幕友的“勸進”,曾國藩更是多加規勸,不生妄念。為此,使晚清大怪傑王□運心中生恨,引發一場文墨大官司。

王□運二十幾歲開始研究經學,對《春秋公羊傳》尤有深入研究,但他通經在於致用,尤其是實現其所謂“帝王之學”。他認為《春秋》主旨在於撥亂。治經要經世致用,他的致用是將經與術結合起來。術是權術,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手段,所謂縱橫之術。王□運想用縱橫之術來輔助識時務之人成帝王之業。在亂世,誰能撥亂反正,成大事業,即輔助誰,但又要看準時局變動的趨向,靜觀勢態,未到其時,蟄伏隱退,時機到來,大展才能。因此,既要有滿腹經綸在胸,又要有居靜不動的修養,可進可退。進時,用儒學、儒教使據亂達到升平,推致太平。退時,用老莊的學問,莊子的禪悟人生,去掉忿怨,怡然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