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太子,除掉魯王,並沒有讓孫魯班停止她的政治殺戮。
孫權病重之時,對自己曾做過的蠢事感到非常後悔,想以“侍父疾”的名義,重新召回廢太子孫和。孫魯班自然百般阻撓,孫權隻好作罷。
孫權死後,遺詔孫峻與諸葛恪、滕胤共同輔政。孫亮繼位後,諸葛恪一度執掌朝政,他是孫和妻子張妃的舅舅,有傳言說諸葛恪想迎立孫和。於是,孫峻暗中聯合孫亮,將諸葛恪及其死黨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將諸葛恪殺害,夷滅其三族。
孫魯班與孫峻以諸葛恪事件為借口,剝奪孫和的王印璽綬帶,將他流放到新都,又將孫和賜死。張妃不願獨活,自殺而亡,舉國上下為之悲傷。
此時的孫魯班和孫峻似乎已經殺紅了眼,除掉孫和還不罷休,又將屠刀舉向了自己的親妹妹。
孫魯育因為初嫁朱據,又被稱為“朱公主”。朱公主遺傳了母親步夫人的良好秉性,規規矩矩,和善溫婉。隻因當初和前夫一起支持過孫和,好心勸過姐姐不要因為一己私怨幹擾國家大事,便在孫魯班心裏種下了仇恨的種子,成了眼中釘、肉中刺,同胞姐妹,竟欲殺之而後快。
機會終於來了!
故太子孫登之子孫英,因不滿孫峻擅權,謀劃除掉他,事情泄露後自殺;孫峻的叔父孫儀與張怡、林恂等策劃誅殺孫峻,事亦敗,自殺。
孫魯班趁機向孫峻舉報,說孫魯育也是主要參與者。孫峻二話不說,把孫權的親女兒、堂堂的吳國公主也給殺了,殺完還不厚葬,草草埋在了吳國的亂葬墳石子崗。
孫魯育的冤死,並沒有給此事畫上句號。
孫魯育與前夫朱據育有一女,品性純良,相貌出眾,被孫權選為琅琊王孫休的王妃。孫魯育出事的時候,孫休夫婦遠在封地,並不知情。當噩耗傳來,朱王妃哭得幾乎昏厥過去。誰承想,這邊正哀傷,那邊已開始追查。逼得琅琊王不得不將妻子送上京城,接受審訊和盤查。送別路上,夫妻倆抱頭痛哭,仿佛生離死別。
所幸朱王妃生性恬淡,從不參與政治事務,孫魯班有斬草除根之心,卻抓不住外甥女的把柄。孫峻雖然狠毒,但做事比孫魯班還是公正一些,他認為朱王妃早已遠嫁,和琅琊王遠在千裏之外,怎麼可能參與她母親的事呢?朱王妃堪堪躲過了這一劫。
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孫峻夢見被諸葛恪冤魂索命,驚懼發病而死,後事托付給堂弟孫綝,孫綝開始專權。逐漸長大的孫亮不甘受人擺布,對孫綝怨恨很深。
孫亮自幼多受孫魯育照顧,與姐姐感情很好,當年姐姐被殺,他還是個孩子,無能為力,如今長大成人,便思索為姐姐翻案。孫亮知道孫魯育之死與孫魯班有關,便質問孫魯班:“你為什麼說魯育姐參與謀殺孫峻?”
孫魯班嚇壞了,連忙扯謊說:“我確實不知道實情,都是朱據的兩個兒子朱熊、朱損告訴我的。”
朱損是孫綝的妹夫,孫亮舊仇新恨一起湧上心頭,借口降詔怒責朱熊與朱損。孫綝勸諫,孫亮不買他的賬,派丁奉誅殺了朱熊與朱損。自此,孫綝和孫亮的矛盾完全激化。孫魯班也不知道,這一次她捅了個馬蜂窩。
孫亮欲擺脫孫綝控製,暗中與孫魯班、全尚、劉承謀劃除掉孫綝。召全尚之子全紀千叮萬囑:“你回去秘密通知你父親,千萬別讓你母親知道。她是孫綝的堂姐,又不明白國家大事,恐怕會為護短泄露軍情。這就耽誤大事了。”
全紀領命而去,告知全尚,然而全尚謀事不密,果然告訴妻子。全尚妻心疼堂弟,密告孫綝,孫綝連夜抓捕全尚,殺死劉承,廢孫亮為會稽王,又改立琅琊王孫休為帝,是為吳景帝。
其後,孫亮的封地會稽傳出謠言,說孫亮將返回建業複辟,而孫亮的侍從亦聲稱孫亮在祭祀時口出惡言。孫亮被再貶為候官侯,喪命於押送途中,死因不得而知。小全後獨自幽居在侯官20餘年,直到吳亡後才得以返回吳郡。
這個時候的孫魯班失去了所有的靠山,而朝堂上掌權的,可以說都是她的仇人。
孫綝不殺孫亮夫婦,想來也不是因為心胸豁達、高風亮節,隻是不想背上“弑君”的惡名罷了。但此時權傾朝野的他,要對付一個失了勢的仇人還不綽綽有餘?於是,孫魯班被孫綝政治流放,日子過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不久後,孫休定計除孫綝,夷滅孫綝三族,又恥於與孫峻、孫綝同族,將二人族籍從族譜中削除,稱之為“故峻、故綝”。隨後,孫休下令,掘出孫峻棺木,取出其陪葬印綬,將棺木砍碎後直接將其屍體埋葬,以此追究他當年殺害魯育公主的罪行。
這個時候,被殘殺的孫魯育終於平冤昭雪,她的女婿成了真真正正的皇帝,她的女兒成了堂堂正正的皇後,至於殺害她的罪魁禍首孫魯班,會有怎樣的結局?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留給後人無盡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