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靈活,善於變通(1 / 1)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因在魯國得不到重用,就在54歲時帶著弟子們遊說列國。他們到過宋、衛、陳、蔡、齊、曹、鄭、浦、葉、楚等國家。在過匡國時被匡人拘禁五日;過鄭時,被人形容為“累累若喪家之狗”。他一生跑來顛去,始終不被君王們重用。孔子於是歎息道:“尚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如東周乎!”經過了14年的周遊生涯,68歲的孔子回到了魯國。臨死之際他歌曰:“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

這位“明知不可為‘而非要’為之”的孔子,一生四處碰壁,屢屢不被重用,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關鍵是他忽視了春秋時期社會的客觀環境,而他的“仁禮”之類的政治學說對於治世沒有什麼重要的作用。當時,各諸侯希望的是一種能使國家迅速強大,足以稱霸天下的法術思想,而孔子的這種思想恰與君王們的想法背道而馳,所以孔子屢屢碰壁也就不足為怪了。

一個人在社會中、在事業上要取得成就、有一定的貢獻,那你就不能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頑固思想。既然無法做,或者做不到,那就應早點覺悟,立即止步。這樣才不至於浪費時間、精力和感情,避免出現到了最後兩手空空的結局。

人麵對社會,隻能去適應。太強的主觀能動性經常會使一個人迷失自己,以為憑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一切,包括社會環境和各種條件,就像人類盲目地想“改造自然”,最後卻毀壞了自然,使人類自己遭到更大的報複。

仔細分析現實中那些在事業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味鑽牛角尖的人,會發現他們的一些共同特點,那就是不會靈活變通。《易經》有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意孤行,明知不可為而為,費盡辛苦,卻一點效果沒有,這個世界上沒有那種“隻注重過程,不注重結果”的人。既然沒有什麼結果,那還是及早變通為妙,不然隻有死路一條。

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也常會犯這樣的錯誤,他們時常把父母和老師的話當成公理,不知靈活變通,拿來就用,結果就導致錯誤連連。

當發現自己的孩子遇事不會靈活變通、舉一反三的時候,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學會變通。

舉一反三是類比推理的一種,是根據兩個不同對象的某些相同屬性,在它們之間建立起某種聯係,使得我們在麵對它們時能更好地擁有主動性。

平時,父母就要加強孩子在舉一反三方麵的訓練。如做數學題,用一種方法解出了一道題,父母應督促孩子盡快去做相關的題目,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其他科目的學習也是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一旦發現自己行不通的時候,就要馬上轉向,尋找新的思路和方法解決問題。

當看到孩子有跳躍性思維時,不要斥責孩子異想天開,要及時給予肯定。孩子常常會有些奇妙的想法、新奇的創意,他們的思維不是亦步亦趨的,而是跳躍的。這是好事,父母要充分予以肯定。

我們不管是學習,還是處世上,都應該不墨守成規,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人、因時、因地製宜。從實際出發,推陳出新,加以變通。大千世界,事物瞬息萬變。不但時移,而且地也移,人也移。對於過去的陳規舊例,哪怕過去就是真理,我們也不能像代入公式那樣的來運用。“變則通”,不變或不善變則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