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氏家族富過四代,其跨世紀的財富神話超越了中國傳統的家族傳承。
“固守穩健、謹慎行事、決不投機”,這是榮熙泰留給兩個兒子的遺訓。兄弟倆一直以這句話來警戒自己,並因此在商場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譽,每當資金緊缺之時,滬上一些銀行老板甚至會主動上門爭相要求幫忙。
榮氏兄弟性格迥異,榮德生處事慎重,考慮周密,而榮宗敬則敢於冒險,做起事來很有魄力,在兄弟倆默契配合下,榮家企業擴張步伐在不斷加快,漸漸地廠房就從華東鋪向了全國各地。
1949年,國民黨政權倒台前夕,榮氏家族內部出現了大震蕩,這一年也是個分水嶺,榮家由此走向低潮。國民政府在前一年推行幣值改革和限價政策,不久就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引起搶購狂潮,上海經濟漸趨癱瘓。
上海產業界人士紛紛遷資海外,尋求新的出路。1948年11月,榮宗敬的長子榮鴻元因套購外彙被國民黨政府判處緩刑,後交了一百萬美元才算了結,情緒一度陷入低潮,不久就將鴻豐二廠紗機及設備售與大安紗廠,他則去香港另設大元紗廠,最後遠走巴西,1990年客死他鄉。其弟榮鴻三、榮鴻慶和榮德生之子榮爾仁、榮研仁等也先後離開上海。
資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內地的榮氏企業元氣大傷。這讓榮德生氣憤不已:“生平未嚐為非作惡,焉用逃往國外?”在最後關頭,榮德生和榮毅仁父子經再三斟酌決定留在大陸。
上海解放後,榮氏企業麵臨困難,不僅資金緊張,原料也供應不足,國家通過發放貸款、供應原料、收購產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對榮氏企業予以大力扶持,實現了新的複蘇。榮德生父子加深了對共產黨的信任感。榮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將他的產業實行公私合營,這一舉動為上海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工作起了積極帶頭作用,“紅色資本家”的稱呼由此得來。
人非聖賢、完人,怎能無瑕疵,怎可無遺憾,要想麵麵俱到,全能全有,從古至今,未曾有之。但世間隻有想不到的事,沒有做不到的事。我是誰?我怎樣做人?我能幹什麼?我做得怎樣?我要到哪裏去?在茫茫的人生旅途,我們必須時時問問自己,叮囑自己,給自己亮起一盞心燈,磨礪自己,這樣才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