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權製度的初步嚐試。
我國封建體製的主要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極大地限製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製”,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征――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準,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隻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隻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智慧和胸襟。
五、高度發達的商業。
我國封建王朝的經濟特征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楊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聯係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整體上來回想一下,我們可以得出貞觀時期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過著安居樂業、富足美好的生活。這該是一幅多麼動人的社會圖畫啊!
回顧貞觀王朝的燦爛文明史,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華民族曾經是世界上最最優秀的民族,中國人也曾經是最最優秀的國民!當今天的中國人回首先輩輝煌的過去時,我們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是死抱著“四大發明”和“文明古國”等早以消逝的光環自欺欺人;還是痛心革麵地反省自己,改造自己?重新找回中華民族的理性和自信,還是每個中國人自己來作出抉擇吧!為此,貞觀情結深深地烙在了每個中國人的心口上,我們期望著曆史上會再出現一個貞觀之治,也期望著這一天不會太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