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EDI技術(1 / 2)

EDI即電子數據交換,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電子商貿方法。它能將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商業往來文件,以標準化、規範化的文件格式,無需人工介入,無需紙張文件,采用電子化的方式,通過網絡係統在計算機應用係統與計算機應用係統之間直接進行信息業務的交換與處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EDI已成為一種主要的國際貿易方式,有著廣闊的前景。因此,研究EDI技術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EDI軟件的構成

EDI軟件是EDI係統的核心,它包括用戶接口模塊、內部接口模塊、報文生成及處理模塊、格式轉換模塊、通信模塊等。

在上述所有模塊中,都應包含安全功能,它們分別執行不同的數據安全和加密解密的工作。例如,在用戶接口模塊中,必須具備用戶身份識別功能,防止非授權用戶任意操作或使用EDI係統,以免受到意外的破壞或損失。在報文生成和處理模塊與金融係統交換EDI報文時,必須使用電子簽名的加密方法保證傳送的數據不會被篡改、抵賴或竊取,另外,所有模塊都可以具備身份驗證和終端確認等功能。事實上,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EDI交換商業金融數據,要比用人工傳遞有形憑證更為安全可靠。

上述五個模塊構成了EDI的軟件支持,它們之間相互協調共同完成EDI的係統功能。

2.EDI實現過程

EDI的實現過程就是用戶將相關數據從自己的計算機信息係統傳送到有關交易方的計算機信息係統的過程,該過程因用戶應用係統以及外部通信環境的差異而不同。在有EDI增值服務的條件下,這個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①發送方將要發送的數據從信息係統數據庫提出,轉換成平麵文件(亦稱中間文件);

②將平麵文件翻譯為標準EDI報文,並組成EDI信件;

③將EDI信件拆開並翻譯成為平麵文件;

④將平麵文件轉換並送到接收方信息係統中進行處理。

由於EDI服務方式不同,即平麵轉換和EDI翻譯可在不同位置(用戶端、EDI增值中心或其他網絡服務點)進行,但基本步驟應是上述幾步。

EDI實現的前三步,即平麵轉換、翻譯和通信。接著的工作是交易接收方從信箱中收取EDI信件,翻譯並轉送到應用係統中。這是上述過程的逆過程。內部應用係統經網絡從外部交易方接收EDI報文,經過語法翻譯和映射將數據寫入數據庫係統,或反過來從數據庫讀取數據,經映射、翻譯生成EDI報文,再通過網絡發送給有關交易方。

計算機在減少人員和節省費用方麵的作用往往被估計過高,計算機的使用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處理環節和操作費用,在實行EDI後這些問題逐步得到解決,隻有廣泛開展EDI後,數據處理和信息管理的潛力和效益才能得以充分發揮,EDP和EDI在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應用方麵最終將發展為統一的整體,兩者相互促進,使業務處理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範圍越來越廣。由於EDP主要是企業內部的事情,決策和管理方麵較易實現。而EDI涉及跨行業和跨部門,甚至跨國界,涉及的業務與技術的複雜性及協調工作的難度在過去是不能想象的,因此EDI是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在應用範圍和水平上的一次飛躍。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麵將隨著EDI的發展,發生深刻而廣泛的變化。

3.EDI應用的簡單流程

為了理解EDI如何工作,我們不妨來跟蹤一下一個簡單的EDI應用過程。這裏,我們以訂單與訂單回複為例作簡單介紹。

第一步:製作訂單。購買方根據自己的需求在計算機上操作,在訂單處理係統上製作出一份訂單來,並將所有必要的信息以電子傳輸的格式存儲下來,同時產生一份電子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