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源流(1 / 3)

一、立國之前的趙氏

趙秦共祖關於趙氏的族源,《史記》卷43《趙世家》說“趙氏之先,與秦共祖”。對趙氏和秦氏源於共同的祖先,史籍的記載和學者的研究結論一致,並無矛盾,但兩族出於何氏,前人的見解並不相同,《史記》卷5《秦本紀》稱秦氏的祖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的子孫,至舜時“賜姓嬴氏”。司馬遷認為趙秦二氏出於顓頊氏。唐人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則說“按《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其族也,則秦、趙宜祖少昊氏”。[1]司馬貞認為趙秦二氏出於少昊氏。顓頊和少昊,舊史傳為人名,是黃帝的傳人,近代以來,學者多趨向於認為是族名或部落首領。並認為顓頊、少昊分屬不同的氏族。據研究,顓頊族是一個較大的部落,它起源於西方的若水(今雅礱江)流域,其後逐漸分化遷徙。在堯舜之時,一部分支族可能向東遷至今山東、安徽和河南東部,與東夷部落融合;少昊氏起自東方,以鳥為圖騰,與後世史家編排的黃帝世係無關,是獨立發展的氏族。[2]由此可見,《史記》所謂“帝顓頊之苗裔”,反映了趙秦兩族的遠源,《索隱》所謂“秦、趙宜祖少昊氏”,則反映了趙秦兩氏遷徙至東方及其與東夷部落的融合關係。

女修吞玄鳥隕卵而生子,說明趙秦最初是以玄鳥為圖騰崇拜的氏族,而《史記》卷3《殷本紀》及有關史籍記述殷人之先時也有類似的記載,孟世凱先生因而又將趙氏和商族相聯係,認為“秦(嬴)之先世實與商同為一族,在母係氏族時期,皆為玄鳥之處,同以鳥為圖騰,實出自東夷部落,溯其源應是出自少昊氏。趙、秦之先共祖,趙氏實是商之後裔”。[3]

史籍所記的趙秦共祖,得到了考古材料的證實。考古工作者曾將趙國和秦國的墓葬進行比較,發現秦國的墓葬具有如下特點:死者多是屈肢葬;墓室帶壁龕:有早中晚三期的洞室墓:墓向呈東西。而邯鄲一帶發現的趙國墓葬,除第三個特點外,其餘葬製葬俗均同秦墓,趙秦墓葬的相同點,尤其是東西向的墓向,與當時通行的南北向墓向迥然不同。證實了兩國葬製葬俗存在共性,趙秦共祖確非虛語。[4]

趙秦與東夷部落的族源關係也得到了考古材料的證明。目前在魯中南及魯西南丘陵地帶、膠東半島、淮北、皖北等地發現大汶口文化遺址近百處,發掘墓葬2000餘座,墓向基本都是東西向,墓葬中也發現了一定數量的屈肢葬。在這個地域內,晚於大汶口文化的龍山文化和東周夷族諸侯國的墓葬,也都保持了東西的墓向。趙秦葬製葬俗與東夷之地先民的習尚相同,可以佐證他們的先祖原是東夷諸部的一支。(同上)

得姓之由趙秦共祖,二者的共姓據《史記·秦本紀》,大業娶少典的女兒為妻,生子大費,大費因佐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嬴氏”。趙氏何時自嬴姓分宗?綜合《史記·秦本紀》和《史記·趙世家》所述,大費以下與趙氏有關的係譜是:大費有子2人,分別是大廉、若木。大廉玄孫有孟戲、中衍;若木有玄孫費昌。中衍的後世有蜚康和季勝。季勝生孟增(又名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至造父時,周繆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上述有關趙氏的世序並不完整,且多神話傳說的色彩,例如所謂孟戲、中衍“鳥身人言”等即是,但趙姓始祖造父應實有其人。

為何稱名趙氏?《史記·趙世家》說“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是有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在先,造父因城名而得姓呢。還是趙城在作為造父封邑時始名趙城,趙氏與趙城同時得姓、得名呢?史籍語焉不詳。這或許可以從趙氏的“趙”字含義以及趙氏得姓前後的世代執業中得到解釋。張午時《趙國史》分析“趙”字的含義說:[5]

“趙”的繁體字寫作“趙”,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其義:“趨趙也,從走,肖聲”。“趙,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從走”。肖?“骨肉相似也,從肉,小聲”。“走”與“肖”二字結合魏“趙”字,趙的含義即是親近的隨從仆人。

上述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麵。《秦本紀》說若木的玄孫費昌曾“為湯禦,以敗桀於鳴條”。《史記·趙世家》說中衍為“帝大戊禦”。又說造父的六世孫奄父,“周宣王時伐戎,為禦”。所謂禦就是駕車夫。可見趙氏以世代駕車執業為特點。駕車與馬匹有關,熟悉駕車必然與善於**馬匹相聯係,造父之所以能夠獲得賜邑,就與駕車和**馬匹密不可分。《史記·趙世家》稱造父得幸於周繆王。並向周繆王獻上了驊騮、綠耳等良馬,“繆王使造父禦,西巡守,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裏馬,攻徐偃王,大破之”,造父因此而獲得賜邑。所言西巡見西王母、日馳千裏攻徐偃王,都不免神話色彩,但造父善於駕車和**良馬應是事實。造父得姓趙氏可能與此有關。張午時先生釋”趙“的含義是親近的隨從仆人,而《說文解字》釋”趙“又有“趨也”的含義。“趨”有疾走和急速的意思。“急速”也可用以形容馬匹和駕車的速度。又,《穆天子傳二》有“天子北征,趙行口舍”句,晉人郭璞注稱:“趙,猶超騰”。這顯然是形容車馬的疾速。造父祖先和後裔既善於禦車,造父又因此而獲賜邑,且“趙”字也具有形容車馬疾速行進的含義,所以,造父得姓“趙”還應該與他善於**馬匹和駕車的執業有關。趙氏之姓和趙城之名很可能是同時俱得。[6]

從《史記·秦本紀》記趙秦的祖先大廉為鳥俗氏,孟戲、中衍是“鳥身人言”。若木的玄孫費昌曾“為湯禦,以敗桀於鳴條”。《史記·趙世家》說中衍為“帝大戊禦”。造父善於駕車和**良馬,造父的六世孫奄父為周宣王禦車,“惡來有力,蜚廉善走”,[7]具有獵人的特點等來看,可以推測出趙氏先祖是以狩獵、牧畜為主的遊牧氏族。如伯益能“調馴鳥獸”等,都是趙氏祖先從事遊牧生活的證明。

在晉國的沉浮造父下傳六世而至奄父,時當周宣王之世,千畝(今山西介休縣南)之戰,他曾經幫助周宣王脫險。奄父之後,其子叔帶初事周幽王,後鑒於幽王昏庸無道,遂“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8]從此趙氏勢力進入晉國,登上了春秋時期晉國的政治舞台。

自叔帶入晉至趙簡子實際建立趙國,趙氏在晉國的活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叔帶至趙夙之前,趙氏曆事晉文侯、晉昭侯、晉孝侯、晉鄂侯、晉哀侯、晉侯小子、晉侯,右為上“民”下日)、晉武公等,時間約自公元前780年至公元前677年。這一時期有關趙氏的具體情況不詳,大概沒有什麼顯著的業績和地位,趙氏甚至連完整的世係都沒有留下,《史記·趙世家》隻說“自叔帶以下,趙宗益興,五世而至趙夙”。這可以視為趙氏在晉國積聚力量伺機發展的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趙夙至趙朔時期,趙氏曆事晉獻公、晉惠公、晉文公、晉襄公、晉靈公、晉成公等,時間約自公元前676年至公元前597年。這一時期趙氏的第一個代表人物是趙夙,他主要生活在晉獻公時期,於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為將,從征霍(今山西霍縣西南)、魏(今山西芮城北)、耿(今山西河津東南)三個姬姓小國,因戰功受封為大夫,獲得賜邑耿。這是趙氏在晉國首次獲得賜邑和爵位。

趙衰是繼趙夙之後趙氏勢力的又一位強有力的代表人物。(關於趙夙和趙衰的關係,《趙世家》稱趙夙生共孟,共孟生趙衰,認為趙衰是趙夙之孫。然《史記索隱》稱“《世本》雲公明生共孟及趙夙,夙生成季衰,衰生宣孟盾。《左傳》雲衰,趙夙弟。而此係家雲共孟生衰,譙周亦以此為誤耳”。《世本》認為是父子關係,《左傳》認為是兄弟關係。)但他卻有一番坎坷的經曆。晉獻公在世時,先後育有八子,其中申生、重耳和夷吾三子才能出眾,最負人望,趙夙為選擇投身服事的對象,曾頗費一番周折,不得已而求助於占卜:“卜事晉獻公及諸公子。莫吉,卜事公子重耳,吉,即事重耳”。最後選擇了服事重耳。後來晉國發生“驪姬之亂”。驪姬是晉獻公的寵姬,驪姬為了達到讓自己兒子繼承晉君之位的目的,誣告太子申生圖謀弑父,並說重耳、夷吾也參預其事。晉獻公聽信驪姬的讒言,欲殺三子,申生自殺身亡,夷吾交還封地,重耳被迫亡命他鄉。

重耳流亡在外凡19年,遍曆衛、齊、楚、秦諸國,艱辛備嚐,趙衰始終跟隨,不曾絲毫懈怠,其間,趙衰還參預了許多重要的政治謀劃和政治活動,提高重耳的政治地位,擴大重耳在諸侯中的影響,終於獲得了秦穆公的支持。公元前636年,在秦軍的護送下,重耳返回晉國執政,是為晉文公,晉文公為了表彰趙衰的業績,“(以)趙衰為原大夫,居原,任國政”,[9]後來,晉文公於城濮之戰擊敗楚國軍隊(趙衰統率新上軍參戰),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趙衰為晉文公的返國執政和建立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史稱“文公所以反(返)國及霸,多趙衰計策”。趙氏也從此躋身晉國最高統治集團,成為晉國政壇的一支主要政治力量。

晉文公死後,趙衰複事晉襄公。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趙衰死,嫡子趙盾代父執掌國政。趙盾初事晉襄公,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他鑒於晉國多難,起初欲立襄公之弟姬雍為君,可是在太子生母的苦苦哀求下,又改變了主意,仍立太子即位,是為晉靈公。靈公在位14年,趙盾“益專國政”。但靈公晚年荒淫殘暴,趙盾屢次進諫,靈公對此非常不滿,接連謀殺趙盾,趙盾被迫出逃。這時,趙盾的族弟趙穿挺身而出,殺死靈公,立成公之弟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趙盾重新執掌了晉國國政。直至晉景公初年。自趙夙至趙盾,趙氏由平民而躋身貴族,由大夫而躋身正卿,並進入晉國的權力中樞,這是趙氏勢力在晉國發展和勃興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晉景公時期。這一時期,趙氏一度嚴重受挫,主要政治代表人物遭到誅殺,史稱“下宮之難”。關於這一事件,《史記·趙世家》所記大意是: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司寇屠岸賈借口追究晉靈公被殺案,將矛頭指向趙盾之子趙朔,擅自糾集諸將攻殺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這時趙朔之妻產下遺腹子,屠岸賈一心要斬草除根,趙朔的食客公孫杵臼和程嬰為了保存趙朔僅存的骨血,設計合謀保護遺腹子。公孫杵臼不惜殺身成仁,以自己的生命和假嬰兒騙過了屠岸賈,程嬰則把遺腹子藏入深山,撫養成人。最後在韓厥的幫助下,晉景公召回了遺腹子趙武,恢複了趙氏田邑爵位。

這個故事在宋元之際被改變成劇本《趙氏孤兒》,曾經廣為流傳,幾乎婦孺皆知。但《趙世家》對此事記述的可信度極低,清代以來就不斷有學者提出疑問,今人楊秋梅《“趙氏孤兒”本事考》和拙文《“趙氏孤兒”考辨》更根據先秦成書的材料,進行了具體的考證。[10]綜合有關研究,可知所謂趙氏族誅發生於趙朔逝世之後,時間在晉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起因是趙盾之弟趙嬰齊與趙朔寡妻趙莊姬通奸,引起趙盾另外兩個弟弟趙括、趙同的不滿,趙嬰齊因此放逐致死。趙莊姬對此懷恨在心,向景公誣告趙同、趙括陰謀作亂,晉國內部的另外兩支勢力欒氏、卻氏也借機排擠趙氏,促成了景公誅殺趙括、趙同,趙氏受到重大打擊;趙武不是趙朔之子,他是以庶子的身份繼承趙氏宗位的,時間可能是在景公十九年(公元前581年)。由此可見,趙氏受到打擊的時間前後不過兩三年。這是晉國內部卿大夫各集團之間矛盾的一次公開衝突,也是趙氏從權力頂峰跌落穀底的時期。

第四個階段是趙武複立至趙簡子之前,趙氏凡傳二代,趙武和趙景叔,他們曆事晉厲公、晉悼公、晉平公等。這一時期,趙武和趙景叔相繼執掌國政,趙氏勢力不僅得到了完全的恢複,而且有了新的發展。晉平公十三年(公元前545年),吳國的使者延陵季子出使晉國,他就預言:“晉國之政卒歸於趙武子、韓宣子、魏獻子之後”。十九年(公元前539年),晉國的大臣叔向也感歎:“晉國之政將歸六卿”。這裏的六卿就包括趙、韓、魏三家。至此,趙氏在晉國建立的基業已經不可動搖,趙氏走上獨立建國的道路也已為期不遠。

二、初創時期的趙國

趙景叔死後,子趙鞅繼承宗位,是為趙簡子。自趙簡子而曆趙襄子、趙獻侯共三代,恰值戰國初期,[11]是趙氏勢力大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雖然趙氏尚未取得諸侯的稱號,但“趙名晉卿,實專晉權,奉邑侔於諸侯”。趙氏子孫在追述祖先功業時,也往往以趙簡子作為立國始主,開國之君。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時就說“簡、襄主之烈,計胡、翟之利-----今吾欲繼襄主之跡,開於胡、翟之鄉”。趙武靈王的叔父公子成也說:“今吾將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意”。可見無論事實上還是趙氏子孫心目中,趙氏立國都始自趙簡子。所以這一時期是趙國實際建國或曰雛形形成的時期。[12]

趙簡子的施政措施趙簡子繼承宗位的時間,據《史記·趙世家》是晉頃公九年(公元前517年)。《史記》卷15《六國年表》記其在位60年,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458年)卒。如果這個記載可靠,[13]那麼他就是趙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趙簡子執政期間,采取了不少既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又對趙國以後發展有積極意義的措施。這些措施概括起來有如下:

第一,鑄造刑鼎,規範新的統治秩序。公元前550年晉國正卿範宣子製定了一部刑書,稱為“範宣子刑書”,這是晉國曆史上第一部從國家總法中分離出來的刑事法規,它廢除了自西周以來舊貴族所享受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權。但它製定以後一直藏於秘府,沒有公布。公元前513年,在趙簡子的主持下,“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著範宣子所為刑書焉”。[14]刑鼎通過刊布法律,適應了新興貴族和私家地主維護自己利益的需要。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公布的成文法之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