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英阿戰爭:英阿戰爭指839至1919年間,英國對阿富汗進行的侵略戰爭,最終以阿富汗勝利而告終。阿富汗地處南亞西北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阿富汗東南接南亞次大陸,可下印度洋;西北鄰中亞和西亞,能抵地中海。全國五分之四的麵積為山地和高原,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興都庫什山橫陳境內,是中亞與南亞間的重大障礙。
英國從1839年至1919年連續對阿發動了三次戰爭,第一次英阿戰爭發生於1839年的鴉片戰爭前夕。這一時期,阿富汗經封建割據和內戰,已由多斯特.穆罕默德統一全國。由於沙俄與阿富汗關係密切。英隨即以“俄國威脅”為幌子,出兵阿富汗,推翻阿富汗親俄政府,扶植傀儡政權。
1839年4月,英軍3萬多人經長途跋涉,先後到達奎達,而後越過霍賈克山口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軍另一路強行穿越開伯爾山口,配合英軍主力作戰。阿軍僅有1.5萬人,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裝備上都遠不及英軍。英軍很快就攻占了坎大哈和加茲尼,兵臨喀布爾城下。多斯特.穆罕默德向俄求援遭拒,隻好逃到布哈拉避難,英國隨在喀布爾建立傀儡政權。為回擊英國侵略軍,阿富汗各地遊擊隊依托有利地形,襲擊英軍哨所,切斷敵交通補給線,收複重要城鎮。1841年11月2日,喀布爾爆發起義,各地遊擊隊舉行聯合反攻。起義軍英勇作戰,勢不可當,當晚就占領喀布爾全城。戰至9日,起義軍攻占了喀布爾至巴拉.喜薩爾要塞間的全部據點,擊斃英國公使麥克諾頓,英軍殘部及隨行人員和家屬1.6萬人在賈拉拉巴德撤退沿途,多次遭到伏擊,最後隻有一名身負重傷的軍醫跑回賈拉拉巴德,報告了英軍全軍覆沒的消息。此後,阿富汗起義軍包圍了賈拉拉巴德和坎大哈,收複了加茲尼,英傀儡政權徹底垮台。
英軍不甘心失敗,增調援軍,首先解了賈拉拉巴德和坎大哈之圍,之後從東、南兩個方向大舉進攻喀布爾。1842年9月,阿軍經浴血奮戰,因力量懸殊,主動撤離了喀布爾。英軍重占喀布爾後,唯恐再遭慘敗,救出人質後,於10月12日撤回印度。第一次英阿戰爭,使英軍損失了3萬餘人,耗資1.5億英鎊。以後30多年英軍未敢再向阿富汗發動戰爭。
1879—1881年英國又進行了第二次侵阿戰爭。1870年代,英俄兩國在阿富汗南北兩翼不斷進行侵略擴張,將邊界向前推進直接與阿領土接壤,對阿構成新的直接威脅。阿為尋求庇護,與沙俄結盟,拒絕英國使團來訪。英國不能容忍阿與俄結盟,以使團遭拒為借口出兵。1878年11月,英軍3.5萬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指望俄國援助,采取不抵抗政策,有意將萬人的軍隊分散在全國各地,企圖讓英軍深入國境,使沙俄實現出兵援助諾言。但沙俄戰略重點在歐洲,不願與英國攤牌,拒絕出兵。南路英軍向坎大哈推進,一路未遇抵抗,於1879年1月8日輕取該城;中路英軍在派瓦爾山口受阻,後迂回阿軍側後迫其後撤;北路英軍在開伯爾山口遭阿軍炮火猛烈轟擊前進受阻,但當夜阿軍奉命撤退,英軍順利占領了賈拉拉巴德。阿大片國土淪喪,於5月26日同英方簽訂《甘達馬克條約》,阿富汗成為英國的附屬國。
《甘達馬克條約》的簽後阿富汗國內一片義憤。喀布爾爆發大規模起義,憤怒的士兵和市民包圍殖民官邸,殺死英國總督。阿富汗各部武裝紛紛組織抗英遊擊隊。1880年7月27日,抗英阿富汗軍2.5萬人在坎大哈附近與英軍一個旅遭遇,打響邁萬德會戰,阿富汗軍打得英軍潰不成軍,隻是援軍趕到才免遭全殲。抗英軍集合十餘萬人乘勝向坎大哈進軍,英軍到處挨打,四處碰壁,被迫同意阿富汗內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製。1881年4月,殖民軍放棄了侵占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