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內容出處(8)(3 / 3)

成吉思汗去世後,他的兒子窩闊台繼承大汗之位。這時歐洲的羅馬教皇莫諾森四世對於這個咄咄逼人的遊牧民族,大感不安,極力勸說歐洲一切民族共同抵禦,並以拯救基督教的名義,使之免於滅亡。奧地利及克羅地亞兩公國君主和波斯尼亞王集合力量,希忘能阻止蒙古人的侵略。結果成吉思汗的子孫滅金後,進兵於伏爾加河,毀莫斯科城,占領基輔,侵入波蘭、德國東部、匈牙利。之後窩闊台去世,根據成吉思汗家法,他的子孫都要東返選舉繼任的大可汗,蒙古軍隊遂駐紮於第聶伯河的東岸候命。歐洲於是得救了。

教皇認為這完全是宗教的勝利,就遣派幾個教士出使蒙古,要求他們受洗禮,做基督教徒。當時即位的窩闊台之子貴由對他們答複道:“你們的許多信徒忠告我們應當受洗為基督徒,我們不懂為什麼要這樣做。……你們西方的居民相信,隻有你們是基督教徒,而蔑視他人。但你們怎麼知道上帝要青睞什麼人?我們崇拜上帝,並仰仗他的威力,將征服自東方至西方的全世界。倘若我們不是受上帝的佑護,又怎能如此呢?”

[26]倭寇:明代倭寇的活動,以嘉靖朝為界可大體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從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間。由於當時日本進入南北朝****狀態,內戰中的敗將殘兵、海盜商人及破產農民都跑到海上,乘明初用兵之機,屢寇明朝沿海地方搶掠。明朝政府對日本南朝發出討伐倭寇的要求,並敕封討寇有功的南朝將軍“日本國王”的稱號。之後北朝室町幕府在南北朝合一後,由日本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再度對倭寇進行討伐,隨後被受封為新的“日本國王”。李氏朝鮮的開國君主李成桂因為討伐倭寇有功獲得很大勢力,進行政變取代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之後隨著明朝與日本間勘合貿易的盛行,以及對馬島與朝鮮之間的貿易開放,前期倭寇也逐漸式微。這一時期的倭寇成員多為日本本土人,以平戶藩鬆浦家為核心,故被稱為“真倭”。

嘉靖年間持續到隆慶、萬曆年間的四十年,是明朝倭寇為害最烈的時期,史學界稱“嘉靖大倭寇”。

由於明朝洪武三十年所頒的《大明律》,規定凡私自攜帶鐵貨、銅錢、緞匹、絲綿等違禁物下海,及與外番交易者一律處斬,而且禁止私人製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對於勾結外族的“謀反大逆”更是異常嚴厲:凡“謀反大逆”,一律首從皆淩遲處死,本宗親族,凡年滿十六歲以上皆斬。為了不被誅九族,倭寇必須千方百計掩飾自己的出身。在東南沿海,凡起義者,都直接假扮日本人來掩飾身份。而對於地方官來說,自己轄區的人起來造反大大拖累政績,因此也樂於統統以“倭情”上報。

在這一階段裏,從賊中“迫於貪酷,困於饑寒”的沿海平民才真正是倭寇的主體,而饑寒貧困的之一在於明朝“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因為在本鄉本土,所以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擁有令人難以相信的支持。作戰時,屢屢發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時地利無所不占,如魚得水。而明朝官軍,反而不受歡迎,舉步維艱。不少沿海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參加過抗倭戰爭的明人萬表記錄道:“近地人民或送鮮貨,或饋酒米,或獻子女,絡繹不絕;邊衛之官,有獻紅被玉帶者……(與)五峰(即汪直)素有交情,相逢則拜伏叩頭,甘心為其臣仆,為其送貨,一呼即往,自以為榮,矜上挾下,順逆不分,良惡莫辨。”

曾任明朝南京刑部尚書的王世貞則對潮州、漳州、惠州地區的“民寇一家”斷言:“自節帥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即除了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員外,其他的人全是倭寇,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問題還是明朝自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