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內膜炎】以往稱為細菌性心內膜炎,並有急性及亞急性之分。原發心髒病的患兒,遇有毒力較強的細菌,發生敗血症並發心內膜炎,病程在6周以內者為急性;在原有心髒病的基礎上感染毒力較弱的細菌,病程超過6周者為亞急性。由於抗生素的普遍應用,本病的病程已延長,臨床急性與亞急性難以截然劃分,且病原體除細菌外,尚有真菌、立克次體及病毒等,因此近年來改換為含義更為廣泛的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休克】休克的一個臨床類型,又稱中毒性休克。以革蘭陰性杆菌感染並發休克較多見,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再次為肺炎鏈球菌。兒科疾病中以流腦、中毒型痢疾、重型肺炎、敗血症和急性壞死性小腸炎等較常發生休克。臨床特點有血壓降低、脈搏細速、尿少、蒼白、皮膚濕冷及或發紺、花紋等及嚴重感染,代謝紊亂的表現。治療原則是控製感染,選用有效抗生素、抗休克,同時注意糾正酸中毒、強心、給氧,以及防止腦水腫、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並發症的發生。
【感染中毒性肝炎】繼發於細菌性感染的肝髒中毒性病變。重症感染如敗血症、傷寒及暴發性流腦等都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發病以年齡較小的嬰兒較為多見,大多有明顯的前期感染或並發感染。
【感受器】感覺神經元周圍突起的末梢。它能接受剌激,並把刺激轉化為神經衝動,由感覺纖維傳人中樞引起感覺,並進一步出現隨意或不隨意運動。一種感受器隻能感受某種特定的剌激(如冷或熱),所以感受器的構造是多種多樣的。
【感】是應用感應電流作用於人體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它具有刺激神經和鍛煉肌肉的能力。感應電主要治療作用:①對運動神經作用。感應電流能使神經肌肉興奮,出現肌肉收縮,因而可改善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提高新陳代謝,促進神經再生,肌肉纖維體積增大,防止肌肉萎縮,恢複肌肉的工作能力。②對感覺神經作用。感應電流可以刺激感覺神經末梢,幫助知覺恢複。小劑量的感應電流,可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解除表淺的皮膚神經疼痛。
【嗜多色性紅細胞】整個紅細胞或其一部分呈灰藍色,屬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胞體較大,其灰藍色嗜堿性物質為核糖體及核糖核酸。正常人血片中不見,於各種增生性貧血特別是急性溶血時易見到,因適應急需有更多的年輕紅細胞甚至中幼紅細胞即脫核而被釋放入血所致。
【嗜鉻細胞】即胞漿內含有嗜鉻顆粒的細胞。部分嗜鉻細胞成為腎上腺髓質,另一部分則成堆地分布於脊柱旁、主動脈旁及主動脈分叉部位。
【嗜絡細胞瘤】發生於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副交感神經節及其他嗜鉻組織的腫瘤。由於腫瘤組織陣發性或持續性分泌多量的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臨床上表現為陣發性或持續性高血壓及代謝紊亂綜合征。
【嗜酸細胞性肺炎】屬於一種變態反應性綜合征,以肺部浸潤同時周圍血中嗜酸細胞增高為特征。因為有時肺嗜酸細胞浸潤可不伴有血嗜酸細胞增高,所以稱為嗜酸細胞性肺炎可能更確些。輕症隻有微熱、疲倦及輕微幹咳等,重者可發高熱、陣發性咳嗽及哮喘等急性症狀。嚴重時,偶可發生呼吸衰竭。胸部有濕性或幹性囉音,有時叩診可聽到濁音。脾髒可稍腫大。嗜酸細胞增多,有時高達60%~70%,較正常嗜酸細胞大,並含有大型顆粒。伴發全身血管炎之重症患兒可呈多係統損害。X線胸片可見雲絮狀斑片影,大小、形狀及位置都不恒定,呈遊走樣,於短期內消失及另一部位再發。臨床上常見兩種肺部浸潤伴嗜酸細胞增多綜合征,即單純性肺嗜酸細胞增多症(及熱帶性命嗜酸細胞增多症。對本病哮喘的治療,可參閱毛細支氣管炎。有人認為對危重患兒應用阿托品或654-2進行皮下注射有效。考慮與絲蟲、蛔蟲等感染有關者,應進行驅蟲治療。在驅蟲劑中,常用者為海群生,可使哮喘與肺部體征均有好轉。但一般易複發,曆時可達數年之久,年長後漸愈。腎上腺皮質激素,一般可使症狀迅速緩解,嗜酸細胞降低,應在獲得暫時療效後對病因繼續研究,以便進行去因療法或進行適當預防措施。對病因不易査明者,試用海群生療法及隨訪觀察。
【嗜酸性變】指肝細胞漿的嗜伊紅染色性增強,胞體縮小呈圓形,胞核漸濃縮消失,最後留下深紅色小體,稱為嗜酸小體,此種病變為肝細胞的凝固性壞死。
【嗜酸性粒細胞】略大於中性粒細胞,胞核常分為二葉,形為眼鏡,胞漿內充滿粒大、整齊、均勻的嗜酸性顆粒。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以及某些傳染病和某些腫瘤(如霍奇金病、鼻咽癌等),減少見於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某些疾病的早期。
【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少見的一個亞型。根據其病理細胞的成熟程度分為急性與慢性,皆少見,但其中約1/3發生在兒童。急性型臨床表現與其他急性白血病相似,特點為肺部症狀較多,包括慢性咳嗽及其他肺部浸潤症狀。血象以成熟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為主要特征,骨髓中嗜酸性粒細胞增生,原始粒細胞大於596,但仍少於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骨髓原始粒細胞。
【嗜伊紅肉芽腫】又稱“嗜酸性肉芽腫”。一種病因未明,可能為過敏性炎症的淋巴結組織增生。起病緩慢,表現為全身淋巴結腫大,軟組織病變多發生於腮腺、頸、頰、頌、上臂遠端、乳房甚至胃腸道等,病變區和四肢伸側皮膚幹燥、色素沉著和脫屑,或有丘疹樣角化增生和皮膚瘙癢。淋巴結病理切片淋巴組織增生,伴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
【嗜異性凝集反應】當患者血中受某種病毒感染時,血清中常出現一種能凝集異種動物(如綿羊)紅細胞的抗體,故可借檢測嗜異性抗體輔助診斷疾病。正常人嗜異性凝集試驗多為陰性反應或凝集價不超過1:7。如第一次檢查增高不明顯而追蹤檢查時凝集價上升4倍以上者,有診斷價值,兒童和嬰兒大約有10%患者不出現嗜異性抗體。
【嗜銀細胞瘤】一種在兒童中極罕見的低度惡性腫瘤。常見於闌尾及回盲部,其次是回腸末端。腫瘤來自腸壁的嗜銀細胞,一般直徑1~200!,但也有較大者。瘤組織界限常較清楚,但亦可向周圍組織浸潤,在小腸有時呈環狀蔓延,可引起腸道狹窄。由於腫瘤生長在闌尾部位時,產生闌尾炎症狀,進行闌尾切除時斷麵有鮮黃色團塊,極似硫磺顆粒。患兒可表現臉部皮膚陣紅,心跳加快及脈壓增大。早期手術治療預後良好。
【嗜中性白細胞】又稱中性粒細胞。是血液中粒性白細胞的一種,直徑10~12,胞漿中含有既不嗜酸也不嗜堿性的顆粒,故稱為中性粒細胞。起源於骨髓中向粒細胞係發展的定向幹細胞,在有關體液因子的調節下分化為原粒細胞、中幼粒細胞及晚幼粒細胞,最後發育為成熟的杆狀核和分葉核細胞。周圍血中,中性粒細胞計數及占白細胞總數的百分比因不同年齡而異。由於它對炎症剌激有較強的趨化性,可向細菌感染區迅速遊動並吞噬和消滅病原體。在化膿感染時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有核左移現象。
【嗜睡】一種輕度的意識障礙。患者處於病理性睡眠狀態,可喚醒,醒後能回答問題,但反應遲鈍,回答簡單而緩慢。停止刺激後又進人睡眠狀態。
【嗅覺】由於氣味通過嗅覺器官而引起的感覺。屬化學刺激引起感覺,鼻腔最上端嗅黏膜內的嗅細胞是嗅覺器(嗅杆),其中樞突起(嗅絲)組成嗅神經。
【噴覺異常】包括嗅覺過敏:嗅敏度升高,輕微氣味即感到極為強烈,甚至頭痛、嘔吐;嗅覺倒錯:甲嗅素被嗅為乙嗅素,可能是某原嗅素失嗅而致複合嗅素的氣味改變;錯嗅:香氣被認為惡臭;幻嗅:無嗅素存在而嗅出氣味,多屬神經官能症。
【嗅神經】第一對腦神經。由嗅黏膜嗅細胞的突起組成,人類一側的嗅神經約含20餘條嗅絲。嗅神經把嗅覺衝動傳至嗅球,再經嗅三角,前穿質、透明隔傳至嗅覺中樞。
【噯氣】胃腸道的氣體從口排出。通常叫打嗝兒。常見於飽餐後,消化不良和胃腸功能紊亂、消化性潰瘍、吞氣症等。
【畸胎瘤】來源於具有多種分化潛能的胚細胞的腫瘤。依其外觀可分囊性及實質性兩種。根據分化程度又可分為良性和惡性畸胎瘤兩種。本病最常發生於卵巢和睾丸,偶可見於頸、縱隔、骶部、鬆果體及腹膜後等部位。良性畸胎瘤多為囊性,亦稱囊性畸胎瘤,或皮樣囊腫,多見於卵巢。腫瘤多為單房性,內壁為顆粒狀,粗糙不平,常有結節狀隆突,有時能見到小塊骨、軟骨等。囊腔內有皮脂,毛發甚至可見牙齒。惡性畸胎瘤多為實質性,睾丸較卵巢多見,易發生轉移,可轉移到盆腔及遠隔器官,治療以手術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