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用病毒或立克次體接種於動物、雞胚或組織培養,經處理而成。分滅活疫苗和活疫苗兩種。①滅活疫苗:如乙型腦炎疫苗、斑疹傷寒疫苗;②減毒活疫苗,如痘苗、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疫苗、流感疫苗、黃熱疫苗等。
【疫源地】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後,可能散播到的地區,亦即可能感染易感者的範圍。其範圍大小與疾病的傳播途徑及環境有關,範圍小的疫源地或單個疫源地,稱為疫點;若幹疫源地接連成片,且傳染源多,地區範圍較大的疫源地,則稱為疫區。如通過飛沫傳播的疾病,隻限於傳染源周圍飛沫所能達到的範圍;而病媒昆蟲傳播的疾病,應包括它們的活動所能到達的地區。同一疾病疫源地的大小可因傳染源活動情況而不同,如帶肝炎病毒的飲食業人員和幼兒園保教人員,較從事其他職業人員所造成的疫源地為大。
【疥蟲】一種寄生於皮膚呈橢圓狀,體形扁平的寄生蟲。
【冠狀動靜脈瘺】一種先天性畸形。常發生於冠狀動脈和冠狀靜脈竇之間,冠狀動脈和心室之間多為右心室,其症狀與動脈導管未閉相似,但連續性雜音往往更為廣泛位於心前區。冠狀動靜脈瘺使氧合血進入冠狀靜脈,因而右心房血氧含量高於腔靜脈。冠狀動脈直接與右心室交通時,心室水平出現左向右分流。升主動脈造影能確診此病。可予以手術治療,效果良好。
【冠狀動脈】供應心髒血液的動脈。分為左、右兩支,分別稱左冠狀動脈和右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起於主動脈左竇,隨即分為前室間支和旋支,前者供應左心室前壁、右心室前壁一小部分及室間隔前2/3區域;後者供應左室側壁,左室後壁及左心房。右冠狀動脈起於主動脈右竇,沿途發出的分支分布於右心房、竇房結、房室結、右心室、室間隔後1/3及左心室後壁的一部分。如因病理變化而管腔縮小或阻塞,可導致心肌供血不全而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和房室傳導阻滯等。
【突變】遺傳物質發生的可遺傳的變異。廣義的突變可分為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兩類。狹義的突變僅指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的核苷酸順序或數目發生改變。僅涉及八分子中單個堿基改變者稱點突變,涉及多個堿基突變的還有缺失、重複和插入。
【突變體】攜帶突變基因的細胞或個體稱為突變體。又稱“突變型”。
【突眼】眼球向外突出。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一種臨床表現。臨床上分為良性和惡性突眼。前者又稱非浸潤性突眼。一般為雙側,主要表現為:①眼裂增寬,目光炯炯有神,少瞬和凝視;②眼球前突,眼向下看時,上眼瞼因後縮而往往不能隨眼球下落;③眼向上看時,前額皮膚不能皺起;④眼球向內側聚合不能或欠佳。這可能是因交感神經興奮、眼外肌群和上眼瞼肌張力增高所致。後者稱內分泌性突眼,又稱浸潤性突眼、眼肌麻痹性突眼或惡性突眼,較少見,病情較嚴重,主要是由於眼外肌和球後組織體積增加或淋巴細胞浸潤和水腫所致。患者有怕光、複視、視力減退、眼異物感、脹痛、流淚、視野縮小、斜視等。由於高度突眼不能閉合,結膜及角膜經常暴露,可形成角膜潰瘍及全眼球炎以致失明。但突眼程度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嚴重程度無明顯關係。對內分泌性突眼,應特別注意保護眼睛。
【突觸】為神經元之間相互連接並傳遞信息的結構。即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另一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相接觸並進行信息傳遞的接觸點。解剖上常見的突觸有軸-樹突觸、軸-體突觸和軸-軸突觸等,生理上常分為興奮性突觸和抑製性突觸等。突觸傳遞均為電-化學-電的轉換過程。
分隔左、右心室的隔。大部分為肌性的,但其上部一小區為膜性中隔。
【室間隔缺損】一種先天性心髒病。胚胎時期室間隔發育異常所形成的先天畸形。大多單獨存在,亦可合並其他畸形。一般所稱的室間隔缺損是指單獨存在的心室間隔缺損。由於心髒收縮期左心室壓力高於右心室,故血液通過缺損由左室流人右室,使肺血量增多,可發生肺動脈高壓。主要表現:患兒體重增加遲緩,喂養困難,多汗,氣促,心悸,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及心力衰竭。心髒聽診,胸骨左緣第3、4肋間有響亮而粗糙的收縮期雜音,伴有震顫。治療應在學齡前後行手術治療。
【惡病質】人體因某些消耗性疾病而產生的一種進行性消瘦、衰竭狀態。這種狀態可出現在晚期惡性腫瘤,特別是消化係統腫瘤患者,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各種晚期肝硬變、晚期血吸蟲病、晚期重症結核病等。惡病質的出現與慢性中毒、消耗、營養障礙有關。
【惡化】病情變化向不利於機體方麵發展轉化的過程。
【惡心】一種急迫欲吐而又吐不出來的感覺。常為嘔吐的先兆,兩者的發生原理和產生原因大致相同,嚴重時可伴有眩暈、心悸、出汗及麵色蒼白等現象。
【惡性變】病變組織向癌變發展。
【惡性高熱】全麻期間的一種罕見並發症。常由麻醉劑或肌肉鬆弛劑誘發,係一種突發代謝亢進危象。表現突然高熱、心動過速、呼吸增快.局部肌肉強直。是一種遺傳藥源性疾病。小兒多見,男多於女,具有家族遺傳性,死亡率高。處理方法是即刻終止手術,積極降溫,糾正酸中毒,加強監測。
【惡性淋巴瘤】)原發於淋巴結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有淋巴細胞或組織細胞的大量增生,惡性程度不一,臨床上以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最為典型,發熱、脾腫大也常見。晚期有惡病質、貧血等現象。淋巴瘤分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放射和化學治療是當前治療惡性淋巴瘤的主要措施。
【惡性瘧】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有引起瘧疾病凶險發作的可能,傳播媒介是雌性按蚊。臨床症狀複雜而多樣化。發熱前寒戰較少,可僅有畏寒,頭痛、肌痛、惡心、嘔吐、煩渴等症狀較顯著。熱型多不規則。貧血和脾腫大顯著,重症有黃疸和肝功能損害,並易致凶險發作。一般治療同其他傳染病。控製臨床發作,可選用消滅病原體的藥物如氯喹、奎寧、磷酸咯啶、磷酸咯萘啶、甲氧苄胺嘧啶等。
【惡性拒原蟲】寄生於人體的四種瘧原蟲之一,造成惡性瘧疾的病原體。惡性瘧原蟲以人和雌性按蚊作為宿主。在人體進行裂體增殖及配子生殖的開始。在蚊體完成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共在人體內發育場所是肝細胞和紅細胞內。
【惡性貧血】由於內因子分泌不足或缺乏引起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貧血,呈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主要見於北歐,在中國甚為罕見。發病可能與遺傳或體質因素有關。患者大多為中年以上,發病時平均年齡為60歲,也有少數幼年型惡性貧血。從患者血液、胃液或唾液中檢測到一種抗內因子抗體,提示本病與自身免疫有關。診斷依據:主要靠臨床表現有巨幼紅細胞貧血、真性胃酸缺乏、維生素場2治療有效和查到抗內因子抗體。
【惡性生長】習慣上指惡性腫瘤的生長方式。具有浸潤性生長的惡性腫瘤,不僅可以在原發部位繼續生長、蔓延(直接蔓延)而且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轉移。
【惡性突眼】又稱“浸潤性突眼”。彌漫性甲狀腺腫伴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特殊表現之一。患者眼球高度突出,有怕光、複視、視力減退、閱讀時易疲勞、異物感、脹痛、刺痛、流淚,常合並眼肌麻痹、眼球活動度減小及複視。此組眼症由於球後軟組織水腫和浸潤所致。突眼度一般在18日以上,可僅有一側突眼。由於高度突眼,不能閉合,結膜及角膜經常暴露,易引起充血、水腫,繼而感染,可形成角膜潰瘍與全眼球炎,以致失明。發病機製大多認為與自身免疫因素有關。應注意保護眼睛,可應用強的鬆及環磷酰胺等免疫抑製藥或球後及垂體放射治療。抗甲狀腺藥物不宜用量過大,應加用適量幹甲狀腺片,並防止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發生。
【惡性網狀細胞病】簡稱“惡網”,是身體網狀內皮係統的惡性腫瘤性疾病。多見於成人和青壯年,但小兒時期各年齡組也可發生少數病例。病因不明,病理特點是惡性網狀細胞呈局限性增生,可侵及全身各器官,以肝、脾、淋巴結及骨髓最易受累,程度不一。臨床表現也不一樣,急性起病,高熱、乏力、消瘦,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可出現貧血、出血、黃疸。抗生素治療無效。化驗多為全血細胞減少,骨髓增生活躍,塗片中見各型惡網細胞,多於6個月內死亡。
【惡性循環】在疾病的發生過程中,往往遵循著因果交替的規律,即上一過程的結果成為下一步發病的原因。這種因果的轉化又稱因果循環。當疾病發展、惡化時,因果循環的總趨勢是使機體的功能障礙越來越重,即上一過程的結果,引起下一步的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