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2 / 3)

【放射反應】組織經放射線照射後產生損傷。能夠修複的損傷稱為放射反應。全身放射反應有疲乏無力、食欲不振、性欲下降、惡心嘔吐、白細胞下降等。局部放射反應則視照射部位不同而出現相應的組織和器官變化。

【放射療法】用鐳、X線或其他放射性物質治療疾病的方法。多用於惡性腫瘤的治療。常用的方法有以下數種:①體內照射法:又分全身照射法及局部照射法,後者又分為一野法、多野法、交叉法、鍾擺法、旋轉法、篩格法、敷貼法;②體腔內照射法;③組織間照射法。

【放射免疫技術】利用免疫反應和放射性同位素技術在體外進行測定的一種方法。其原理是用放射-核素標記抗原或抗體,可檢出相應的微量抗體或抗原,放射免疫技術是放射-核素與免疫學技術結合的高度靈敏方法,能測出微量抗原,特異性很高。可用以檢測單純皰疹病毒、牛痘病毒、巨細胞病毒、蟲媒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

【放射免疫顯像】基於抗原抗體免疫反應的放射性核素顯像稱放射免疫顯像。

【放射免疫自顯影法】以瓊脂為介質製成的瓊脂板,並打孔於其上,於中心孔加入放射性核素如1251標記的已知抗體或抗原陽性血清,周邊對應孔加入已知未標記的抗原或抗體陽性血清,其他各對應孔中加人待測血清。經保溫擴散後,將未結合的蛋白、鹽分以及遊離的1251漂洗幹淨,幹燥後與X線膠片疊合曝光,經顯影、定影、衝洗後依其沉澱線判定結果,如出現沉澱線@為抗原或抗體陽性。

【放射示蹤法】將患者血液加入放有標記化合物的培養基上培養,每隔一定時間用細菌生長檢出器自動測定所放出,從而檢查菌血症。此法迅速、準確。

【放射損傷】組織經放射照射,造成不能修複的損傷。如組織壞死、放射性脊髓損傷、放射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放射性核素】(!%仏叫吐如)原子核不穩定的核素。凡原子核內質子和中子數之比,不能滿足一定的穩定比例的核素,其原子核會自發地轉變成另一種核素而放出射線,此類核素稱為放射性核素。原子係數在83以上的核素均為天然的放射性核素。目前人造的放射性核素已超過1000種以上。

【放射性核素顯像】一種利用放射性核素實現髒器和病變顯像的方法。

【放射性腎炎】)腎受放射線照射發生的急性或慢性非免疫性損傷。臨床上分急性與慢性兩型:①急性放射性腎炎:病理改變主要是腎小動脈纖維素樣壞死伴腎小球毛血管袢局灶性壞死。常在受射線照射後6~12個月出現症狀,可有氣促、頭痛、夜尿增多、惡心、嘔吐、乏力、浮腫、貧血及高血壓等,全血細胞減少,蛋白質和腎功能減退。部分患者可呈急進性高血壓,伴發左心衰竭和高血壓腦病。②慢性放射性腎炎:病理改變主要是間質纖維化及不同程度血管病變。常在受照射後數年才出現臨床症狀,或由急性放射性腎炎演變而來。臨床表現似慢性腎小球腎炎。診斷依據為腎有受照史及照射劑量確定。治療重在預防及對症處理。

【放射性試劑】指不需引人體內的放射性核素與放射性標記物。

【放射性疼痛】某一內髒器官有病變,病人除感覺患病部位器官的局部疼痛外,尚可感到遠離該器官的某部體表或深部組織疼痛,後者稱為放射性疼痛或牽涉痛。其發生機製多認為由於內髒器官的痛覺纖維進入脊髓後,與由皮膚來的感覺纖維共同聚合於同一脊髓神經元,經同一上行傳導途徑上傳,因此內髒痛覺衝動傳入丘腦和大腦皮質後,使病人產生皮膚疼痛的錯覺,有時也可有感覺過敏區。放射痛一般認為是感覺神經根或神經根、神經支受剌激後,衝動沿神經分布區投射使病人感覺到疼痛。

【放射性核素】原子係數相同而質量數不同的元素稱為同位素。而原子核不穩定,能自發地放出0射線或卩射線而進行蛻變的稱放射性核素。在放出0射線或0射線的同時,一般還有7射線放出。

【放射性核素檢査法】人工放射性核素(即放射性同位素)自1934年製成到現在,已廣泛地應用於疾病的診斷,放射性核素檢查法基本上有以下兩類:①基於稀釋原理的定量分析:利用放射性核素作示蹤物、測量簡便精確,特異性強而靈敏度高。除可測定血容量和其他體液量、全身鉀鈉等元素總量外,現已發展到采用飽和分析法,包括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測定體液內多種微量激素、藥物濃度和其他特異性抗原。②髒器功能檢查:某些物質在髒器內的吸收和排出情況與髒器的功能有關,將這些物質用發射7射線的放射性核素標記,可以簡便地在體表測量和描繪出它們在髒器內運動的情況,據此可判斷髒器的功能。

【放線菌病】是一種慢性膿性及肉芽腫性傳染病。常發生於人和牛。除侵犯皮膚外,並可侵犯骨骼及胸腹部等內髒。本病的特征是發生若幹芽腫,逐漸破潰形成瘺管,在瘺管壁上或溢出液中含有淡黃色“硫磺顆粒”,其病原菌為放線菌。放線齒常在健條人的口腔內寄生,尤其多存在於齲齒、齒垢及扁桃體皺襞處。平時不致病,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時,便乘虛而人,引起發病。損傷是感染放線菌的重要條件之一,如拔牙、口腔疾病等。此外由口、喉部可向下引起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放線菌感染。其主要病理變化即感染放線菌後產生肉芽腫樣結節。臨床上依主要的患病部位可分四種:①頸、麵、口腔部放線菌病;②腹部放線菌病;③胸、肺部放線菌病;④骨放線菌病。

【放線菌屬】與細菌類同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無典型的核與核結構,化學成分近似細菌,以裂殖方式繁殖,呈分支狀,但不形成菌絲也不形成孢子。在分類學上接近分枝杆菌,同屬放線菌目。

【放置起搏導管】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患兒合並心源性昏厥(阿-斯綜合征)時需緊急通過置入右室內膜起搏導管臨時起搏心髒,常能挽救垂危患兒。在急性心肌炎患兒是安全而有效地搶救措施。在慢性心肌病合並病竇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時則需安置永久性心髒起搏裝置。

【瘧疾】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這種瘧原蟲通過蚊子的叮咬,進入人體血液而致病。以周期性發熱、貧血和脾大為其臨床特征,可發生輕重不同的並發症。發作時,突然寒戰,繼而高熱,約數小時後汗出熱退。因各型瘧原蟲在人體內生長繁殖的周期性不同,可分為間日瘧和卵形瘧:每隔一日發作一次;三日瘧:每隔兩日發作一次;惡性瘧:發作往往不規則,並可引起腦型瘧疾、休克虛脫等凶險情況。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出現貧血和脾腫大。臨床上還有先天性瘧疾、嬰幼兒瘧疾、慢性瘧疾、輸血性瘧疾等類型。瘧疾的主要診斷依據是血塗片發現瘧原蟲。治療主要是抗症藥物治療,可用奎寧、伯氨喹、磺胺藥等。預防措施以滅蚊為主,避免蚊蟲叮咬,根治傳染源,預防性用藥等。

【拒疾性貧血】在患瘧疾過程中,抗原-抗體複合物激活補體或自身抗體,作用於正常紅細胞引起紅細胞溶解導致的貧血稱瘧疾性貧血。

【瘧疾性腎病】在患瘧疾過程中,原蟲抗原可能與相應的抗體結合成免疫複合物,這種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於腎小球的毛細血管基膜上,激活補體,產生白細胞趨化因子,引起中性粒細胞在局部積聚,釋放蛋白溶解酶,引起腎損害。本病在三日瘧患者中較多見:尿中有紅細胞、白細胞、管型及蛋白,有時麵部及踝部微腫等,瘧疾治愈後,症狀很快消失。

【瘧疾疫苗】用瘧原蟲的子孢子、紅內期裂殖子和配子抗原製成的疫苗即瘧疾疫苗,對瘧疾的預防有一定效果。

【拒疾再燃】瘧疾的發作並非連續不斷,現已證明殘存的瘧原蟲可產生抗原的變異,在克服人體免疫力後,重新大量繁殖,再次出現臨床發作,稱為瘧疾再燃。再燃與人體免疫力降低及瘧原蟲蟲株有關。

【瘧原蟲】孢子蟲綱,瘧原蟲科。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有四種: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生活史有四個時期:即紅細胞外裂體增殖、紅細胞內裂體增殖、配子增殖和孢子增殖。傳播媒介為按蚊。感染瘧原蟲子孢子的雌蚊吸血時,將子孢子隨蚊的唾液注人人體內,經血侵人肝細胞,進行紅細胞外裂體的增殖,產生裂殖子;裂殖子又侵人紅細胞,再行紅細胞內裂體增殖,產生大量的裂殖子,它和瘧原蟲的代謝產物進人血流便引起瘧疾症狀。經過幾代紅細胞內裂體增殖,部分裂殖子發育為雌配子體和雄配子體,它們隨蚊蟲吸收進入蚊胃,完全配子生殖發育,然後開始孢子增殖,產生子孢子,當蚊蟲吸血時傳人人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