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命結晶與宇宙本源(2 / 2)

為什麼說是“生命體”呢?有著樹的外觀,有著類似軟體動物的柔軟可伸縮可分支的根部,粗大結實的樹幹,結構不一樣但同樣能高效利用太陽能的綠葉,從樹上垂下來兩種不同的氣根,這不同的特征組成的個體實在是無法確定到底是植物呢?還是動物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生命之樹能很好地完成它的使命,葉片收集太陽能補充日常消耗的能量,這使得生命之樹能在不特殊供給能量的時候生存;柔軟的根部無孔不入,能高效率吸收含有能量的物質,在根部較粗的地方能夠將含有能量的物質進行初步分解轉化;樹木的主幹是生命之樹的核心,是合成與儲存生命結晶的器官,結實的樹幹能輕易支撐上千米高的樹身;兩種氣根風別是巨大的用於支撐的氣根,和由於輸出能量的管道,主幹四周樹立的巨大氣根像是一根根支柱,把樹身架起來向著四周擴展,而能量管道輸出的富含生命能量的液體證明了生命之樹的存在意義——合成生命結晶。收集到的能量液很快就會凝結成為生命結晶,成為戰略性的能量儲備。

生命之樹的名字起源是精靈母樹,因為精靈母樹象征這生命,所以崇拜理想主義與神話故事的科學家們把這個能合成生命結晶的生命體稱為“生命之樹”,事實證明生命之樹的能力是對得起它的大名的,具有平均90%的能量轉化效率,讓人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生物能達到的程度。

實際上,生命結晶的發現與推廣,收益最大的不是生命科學領域,即使擁有一係列的例如生命克隆、人體重塑和肢體重生、生物成熟個體培養、真空無氧條件下的生存等等的技術突破,也無法掩蓋宇宙本源探索中的一絲光輝。因為在生命結晶釋放能量過程中,總是伴隨著普通粒子與本源粒子的震動,隨著逐步探索,發現按照特定的方法釋放能量能影響到某一單一粒子的運轉軌道,而能量的一部分轉化成驅動粒子的的代價。生命結晶的特殊功能——保持生命狀態,讓人類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實現了對知識的無限積累。極端科學文明與數萬年的智慧積累讓人類科學理論再度迸發出活力,對宇宙粒子的超控更是爐火純青。雖然沒有完全解讀了宇宙本源粒子,但是捕捉到的多種基本本源粒子的性質和在宇宙構架中的作用已基本明了:

空間本源粒子:構造宇宙空間感覺的粒子,當粒子波動時,空間發生折疊。

力本源粒子:形成宇宙中宏觀與微觀力場的粒子,有一定的運行規律,改變粒子的運轉,在宇宙中形成不一樣的力場。

能量本源粒子:粒子的運動體現能量的流動,宇宙中的能量按照粒子形成的能量場流動。

時間本源粒子:理論上有存在可能,但實際上並未捕捉到。

本源粒子與普通粒子是不一樣的,可以這樣理解:普通粒子是本源粒子的一種“現象”。

最前端的是剛發現不久的反宇宙粒子,反宇宙粒子在宇宙中並不常見,占有的數量比例不足0.01%,至今隻發現和利用的是能量——反宇宙粒子。正是因為宇宙中占主導的是本源粒子而不是反宇宙粒子,所以在應用上,反宇宙粒子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生命結晶解決了人類科技麵臨的高純度能量的問題,但是卻沒有改變地球所處的宇宙方位導致的能源短缺問題,人類依然無法走出去。驅動空間本源粒子可以輕易地在瞬間越過上萬光年的距離,然而消耗的能量是10生命結晶/(平方米×光年),普通的宇宙艦隻至少有100平米的截麵積,所以一隻艦艇一次躍遷需要消耗千萬級別的生命結晶,這基本上就是地球千年的能量積蓄了。為了節約能量,所以艦艇都是長條形的,特別是物質運輸用的艦艇,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節約空間躍遷的消耗。

(ps:第一章的換行出了問題,第一次用不太清楚起點的屬性,我的排版還是很好看的,不過發上去之後有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