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陡峭山峰之上傳來雷鳴般的聲響,滾木宿石轟轟隆隆暴雨一般向三連戰士傾砸下來,緊接著,機槍、步槍、衝鋒槍聲密密麻麻在峰頂上響了起來,獨立團一營三連的戰士遭遇了土匪精心策劃的埋伏。由於突然遇襲,加之戰鬥位置極其不利,剿匪分隊幾乎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副教導員劉遠祥中彈犧牲,連長趙敬山胸中二彈壯烈犧牲,二連戰土一個接一個倒在血泊之中最後,土匪隻留下受了輕傷還能走動的兩名戰土,目的是抬走為他們這次伏擊立下大功的慣匪邱先重的屍體。在羊毛衝撞口不遠的一處地點,其中一名戰士趁眾匪不備,丟下邱先重屍體衝進密林,逃出了土匪的控製。另一名戰士被土匪用槍押著,隨匪眾輾轉到了南盤江南岸的隆林縣。據調查,這名戰士回名叫劉崇珍,興義市魯屯人,1950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九師第一四七團,18歲就成為一名革命戰士,先後參加了興義市泥由、捧乍、敬南、魯屯等區鄉的十餘次剿匪戰鬥。
岩峰戰鬥68名英勇的革命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之後,當地群眾冒著危險遍山搜尋,將遇難烈士遺骨莊重地埋葬在他們犧牲的蒼山翠柏之間。1962年5月,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在群眾的配合下,共找到當年埋葬的烈士遺骨32具,合葬於興義縣與安龍縣交界的羊毛衝撞口,並勒石樹碑,永遠紀念。烈士基建於三尺高的天然石坎之上,不算高大,更談不上雄偉壯闊,圍基毛石略顯零亂,石頂布滿青苔,所圈出的基丘高也不過三尺,長滿了灌木枝丫。墓前,一通青石質墓碑嵌於自然岩基之上,基碑豎長,碑首略帶弧形,碑麵間雜片片青苔,已被雪雨風霜溶蝕出道道淺淺潛詞,使得碑文字口透出模糊。細觀墓碑,碑額弧頂正中陽刻一顆10厘米見方五角星圖案,碑麵正中緊接著五角星圖案豎向楷書陰刻無名革命烈士之墓葬九個大字,右側上款中國人民解放軍貴州省軍區興仁分區基幹團第一營第連三十二名左側下款文字兩行,分別為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九日犧柱於此處和一九六二年五月四日成基紀念。
墓碑上款中國人民解放軍貴州省軍區興仁分區基幹團第一蕾第三連這是因為興義獨立團在剿匪勝利以後,於1952年3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貴州省軍區興仁分區基幹團,全團調駐興仁。
1976年,當地政府為烈士建立陵園,將烈士遺骨遷葬於坡崗。陵園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麵積736平方米,中軸線上自東南向西北依次為磚砌八字門、紀念碑及7座烈士墓。烈士紀念碑為青磚砌築,四棱形,高33米,寬0.75米。東南碑麵用水泥堆塑正楷革命烈士永垂不街8個大字。該烈士陵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直是幹部、學生和群眾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