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南盤江北岸地界明確歸為貴州所轄,兩岸少數民族群眾則少了許多紛爭與傷亡。而上述聖旨中所列地界,在清代確是較為重要的軍事要地。如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在興義市三江口鎮安沙村恫利大寨組東側碑婭口處,發現一通埋藏於土內的碑刻,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鎊刻,落款為上江眾姓人等碑刻碑文縱向楷書陰刻,凡25行,滿行55字,共計1200餘字。
此通碑刻,簽押官員從興義縣正堂直至貴州巡撫、雲貴總督,各級官員元一漏缺,顯然該告示相當重要。惜該碑埋藏於耕地之中近30年3另據調查,早年曾有一精神失常村民常使手錘、簽子鑿擊碑麵,使得碑文字口損壞嚴重。如今,通過對碑文拓片的識讀,也隻能隱約看出碑文反映了清代交通、錦役、政治等多方麵的曆史情況,應該具有較高曆史價值。本書在這裏提供這一信息,誠望有識之士前往解讀,為興義市及清代各項製度等重要曆史信息取得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