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普安軍民府改隸四川布政使司。
明建文元年(1399年),置貢寧安撫司,授士酋者昌為安撫,隸普安軍民府降普安軍民指揮使司仍為普安衛。明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貢寧安撫司為普安安撫司,以者昌子慈*為安撫,設流宮吏目一員,屬普安衛,並隸四川布政使司。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中央設置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從此,貴州正式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單位。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普安安撫司慈長謀不軌,被削轄地,僅以馬乃、鼠場、樓下三營留與。慈長怒毀普安、安南二]1,布政使孟驥擒藤長,在京處死。因為這次事件,廢除普安安撫司,政置普安州,設流官知州,治所初在撤麻,繼遷海子。同時,降土酋為土判官,領九裏(漢人)、十二營(少數民族)。普安州,隸屬於貴州布政使司。在十二營中,黃草壩、布雄、捧乍三營就在如今的興義市境內。
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徙普安州與普安衛同城(今盤縣)而治。明萬曆蘭十年(1602年),安順州升為安順軍民府,以普安衛、普安州及安南衛屬之。如今興義市的大部分地界,在那個年代就屬以上這些複雜的行政區劃所管轄,這裏麵既有明王朝中央政權設置的機構,又有士司製度遺留下來的士官管理機構。據《明史》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定製,每衛設前、後、中、左、右五千戶所。普安衛所屬的千戶所之中,中左千戶目所、中右千戶所在地域範圍上,均屬現在興義市、興仁縣的管轄範圍,位於興義城區以東。晚清鹹豐年間,興義知府張鎮所篡修《興義府誌》記普安衛之中左所、中右所,即今興義縣之左裏、右裏地是也,,但是,因為土宮製度的存在,在明初對西南地區開一線以通雲南的統治方略下,在貴陽一安順一黔西南一曲靖一昆明這條屯堡密布的戰略幹線上,現今的興義市西部、北部及西南部,並沒有多少明代屯堡文化遺跡存留下來。因為當時中央政權將這些地區的管轄權交給了臣服於他們的地方土官,駐紮,明軍衛、所軍土的屯堡就基本上沒有建立。因此,屯這一地回名稱謂,在興義市境內及周邊,主要存在於當時中左所、中右所轄地及安隆守禦千戶所(治所安龍縣)轄地之內的地區,即現在的興義市下五屯、魯屯、鄭屯、萬屯一帶。毗鄰興義市的興仁縣部分地區,為當時中左所轄地,因此也有部分以屯、堡為名的地方,如陸關堡、格沙屯、老玉屯。其實,經過數百年的曆史變遷,別說土官掌控的地區,就,算當年明軍規模較大的衛城、所城,能存留部分遺跡的也是寥寥無幾。如今,當年的中左所很太部分轄地已劃歸興仁縣管轄,如陸關堡、潘家莊等。在中右所所城駐地,如今的興義市魯屯鎮,卻還能找尋到不少曆史的印記。
有關資料介紹,明代普安衛中右千戶所第一任掌印官李文明,江蘇山陰人,明太祖胞姐之子,曾任南京兵部侍郎嫌太祖錦衣衛掌印宮,後隨征南大軍副將沐英人黔,因克普安路作戰有功,許世襲普安衛中右千戶所掌印之職。普安衛中右千戶所所城建於魯屯,轄200戶所,管理10個軍屯。如今魯屯鎮李氏為大姓,其家譜就有這樣的記載。
1978年,盤縣特區文化館餘興洲老師獲悉城關供銷哩_社在收購廢舊金屬時發現銅印一顆,即取回考察。是印方形邊,每衛中方千戶所百戶長7厘米,遁高13厘米,正麵陽文篆刻普安衛中右千戶所百戶之印之印左邊陰刻洪武二十八年八月,右邊陰刻禮部造等小字。後經貴州省原文物處處長吳正光研究員鑒定,此印確係明代普安衛中右千戶所百戶長之官防印信。這方印信,是明初李氏千戶革葬鮮中的掌普安衛中右千戶所遺留下來的明證。印官埠)明代首任中右千戶所掌印官李文明留下的一支李姓家族,經般百年生息繁衍,如今已經成為興義市魯屯鏡的大姓之一。其家族所擁有的位於魯屯鎮魯屯社區長汩的李氏幹戶墓葬群,真實地講述著這裏的曆史變遷。墓葬群正中,一通兵部副郎世襲錦衣衛掌印官李公神道碑,字口雖清晰可辨,然碑麵裂隙縱橫,石質經過常年風雨侵蝕早已古舊泛白。這就是興義地界對明初首任中右所掌印官李文明有所記載的唯一原輔佐證。魯屯李民從李文明起,世襲普安衛中右幹戶所掌印官,直至第十一世最後一個掌印官李自新。
從曆史記載來看,如今興義市東北部地區,在明代確為普安衛中右千戶所管轄。如今的魯屯,城址故基猶存,能夠敘述明代地方曆史與典故的老人很多都還健在。在這些老人的講述中,魯屯千戶所昔日曾無比繁盛,其下管轄有10所軍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