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興義市各鄉鎮,均有大量漢族村寨,通過深入調回查,村民絕大部分言其先祖來自江西,來自湖南或者來自安徽和四川。這與前文所述明代大量外地移民的遷入關係密切。
在興義,還有許多布依村寨,村民大多自稱先祖來自江西等地,這主要是因為明初調北征南時期,大量外籍軍士湧入當地,在沒有相應婦女隨軍的情況之下,與當地原有土著婦女通目婚。而此時夷多漢少,布依族族群在人口數量和風俗習慣上占著強勢地位,融人他們的漢族軍士及其後人反而被布依化了。這樣的情況,在多民族構成的中國,曆史上並不鮮見。
興義市七舍鎮革上村紙廠中廠組,據調查材民祖籍基本為低1樹林江西,於明洪武年間遷至該地,定居之初就開始造紙手衛監,村中現存原造紙石窯一處,紙廠之名由此而來。村民先祖在明洪武年間來到該地,除部分村民有家譜記錄外,襯中一片古茶林似乎也能為之證明。
七舍鎮是興義市著名茶葉產地,紙廠現存古茶樹2創梅,七舍鎮政府掛牌保護154操,屬綠茶係列,分布於東西長200餘米,南北寬100餘米的山間穀地之中。該古茶林中茶樹均為百年以上古樹,栽種於明至清代,時限最長者為當地漢族村民先輩於明代洪武年間遷徙至此即栽種。古茶樹所產茶葉質量優良,村民現在仍然采捕、炒製。古茶椅胸徑最大者達60厘米,最高者達12米,冠輻最大者達30平方米。目前,部分茶葉科研專家、製茶名師及茶商,均對七舍古茶樹極為關注,並在每年進行追蹤考窯,進行各項生物指標測定。
位於興義市南部邊界的南龍古寨是傳統的布依村攘,在這裏同樣有許多村民自稱祖籍江西。
龍合理階約布依族南龍古寨位於南盤江北岸之邊,被108棵盤根錯節,千姿百態的參天古榕樹嚴實地包圍著。該古寨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初洪武年間調北征南時期。古寨中164幢布依幹欄式木結構吊腳樓若隱若現,房屋按丸宮人卦形排列建造,巷道環環相扣,道道相通。數百年來,吊腳樓壞了就修,破了就補,始終保持著原有的建築風格。該處集優美自然風光,濃鬱民族風情和神秘布依建築於一體。
二、也回製度的實施
西漢元持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劉徹擊敗匈奴後組織勞動者開墾耕作,在國土西陸進行大規模屯田,以給養邊防軍隊。以後的各朝代效仿之,形成中國曆史上的屯田製度。南北朝時期,西魏權臣宇文泰於大統十六年{550年)確立府兵的組織係統,創立府兵製。該製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
府兵製度經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年)停廢,曆時約200年。
明王朝略仿唐時府兵製度,設衛所分屯各省,各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司(都司),統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分別管轄。一般數府劃為一個防區防衛,下設千戶所和百戶所,大抵以5600人為一衛,1200人為一千戶所(衛所定員因地立製,視當地情況而有所增減),千戶所之又以112人為一百戶所。其軍官,衛稱指揮使,所稱千戶、百戶軍士有軍籍,世襲為軍,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駐防。衛所軍土軍餉的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給。由此,形成了明代的衛所製度。
在統一大西南軍事行動進行的同時,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置普安衛,隸雲南都司。普安衛為明代貴州境內最大的。衛,治所在今六盤水市之盤縣,領中左、中右、樂民、平彝四千戶叼所,及安南、安隆工守禦千戶所。這其中,中右所的地界基本上。在現今興義市境內。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征南將軍傅友德完全攻克普安路後,政普安路為普安府,隸雲南布政使司。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土酋適恭納款,又置普山土府,授適恭土知府,目的是為更好地管理屬地中的少數民族群眾同時,升普安府為普安軍民府(治所在今普安縣),士、流二知府與普安衛(治所盤縣)同地分治。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升普安衛為普安軍民指揮使司,隸雲南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