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全國化石收藏界,還是在古生物化石研究領域,貴州龍化石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興義,則是首次發現貴州龍化石的地方,貴州龍的發現、命名、研究和保護,與興義息息相關,興義是貴州龍名副其實的故鄉。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先生在參觀、考察興義貴州龍化石陳列展覽後欣然題寫館名貴州龍搏物館。事實上,就像湖北遠安貴州龍一樣,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所發現的生活於距今2億多年前三疊紀時期的海生爬行動物所形成的化石,均被命名為某某貴州龍化石。
長久以來,興義市頂效鎮綠蔭村一帶的材民,在進行各種生產、生活活動時,依靠豐富的岩石資源,開山采石加以利用。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時常在開采出的石板上發現一些小魚小蝦甚至動物的骨髓圖案。這一自然現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村民們的好奇,但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態。
1957年,原國家地質部地質博物館的胡承誌先生在滇東區域進行地質考察時途經興義,在頂效鎮綠蔭村發現村民用來壓屋麵茅草的石塊上有動物骨髓。通過對該線索進行深入調查,他在綠蔭村三疊係地層中采集到88塊海生爬行動物標本。
隨後,貴州省悔物館曹擇田先生在該地同一地質層位中又采集到7塊標本(其中2塊貴州龍化石5塊魚化石)。上述商批標本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楊鍾健教授研究後,於1958年發表論文《貴州新發現龍化石》。在論文中,楊鍾健教授認為,采自貴州省興義縣頂效鎮綠蔭村的標本是腫肋龍亞目腫肋龍科的一個新屬種。文中他說特命名胡民貴州龍以紀念最初來集到這一化石的胡承誌同誌,並指出,龍的發現代表原始鱔龍類在整個亞洲的第一次發現時對地層的認識及貴州龍本身的特征,楊鍾健教授確定胡民貴州龍生活的時代為中三疊世,距今約23億年。而同時采集的與胡氏貴州龍共生的5件魚類化石,經著名古魚類學家蘇德造教授研究鑒定,有東方肋鱗魚、貴州中華真事魚和興義亞洲鱗齒魚。從此,興義貴州龍化石開始為世人所矚目。
1995年4月2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趙喜進、金帆、徐墨至繚蔭村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對化石產出層位與實體標本的綜合分析得出鑒定結論貴州興義是我國已知海相地層中唯一同時發現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和魚化石的產地,如此眾多的爬行動物和魚化石在一個產地相同層位中發現,在國外相關的海相地層中也是罕見的。同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鑒定委員會,對興義市文物管理所送往鑒定的胡氏貴州龍及其共生魚類化石作出的鑒定中,首次使用了貴州龍動物群這一名詞。貴州龍動物群這一新的古生物動物群名稱也正式形成。至此,中國南方發現的所有同時期、同層位、同屬性的古生物化石都將納人這一動物群體係。作為貴州龍動物群的發現地和集中埋藏地,興義市確立了其古生物產地及內涵在中國乃至世界古生物學界的重要地位。同年多月21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以上鑒定結論,標題是《世界罕見的重大科學發現一一貴州龍被認定》。此後,國內外多家新聞媒體連續報道了發現於貴州興義的貴州龍動物群1999年,興義市烏抄鎮境內首次發現魚類化石,以後陸續在鎮域內多個村寨發現種類繁多的三疊紀古生物化石。從此以後,貴州龍動物群化石埋藏地及產出層位、生物種類又得到新的認可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