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地處貴州西南部,正以其美麗的自然風光、久遠的古生物化石群、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濃鬱的民族風情成為國內外遊客向往的旅遊、休閑目的地。在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興義也在思考文化產業的崛起,《興義史話》的付梓,正是文化部門挖掘曆史人文資源,展示地方文化底蘊的有益嚐試。

貴州成為省一級行政區是在明代永樂年間,興義置縣晚到清嘉慶二年(1797年),相較於其他地區,曆史似乎並不久遠。但是,漸行漸遠的過去並沒有被曆史的車輪完全潭沒,各曆史時段的痕跡在興義市境內不斷被發現貓貓洞遺址、張口洞遺址、萬屯漢墓群、魯屯殷家堡古墓群、萬屯阿紅遺址這些珍貴曆史遺跡的發現,牽動著各級文物工作者的心,也吸引著眾多專家的目光。李炎賢、曹澤田、熊水富、吳正光、蔡回陽、王新金、宋世坤、唐文元、黃理忠、李誌恩、劉嘉坤各級專家和基層文物工作者,在興義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

《興義史話》正是在這些專家和基層文物工作者嚴謹研究和執著探尋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成果。

《興義史話》不是學術專著,它是一本麵向廣大普通讀者的關於興義地方史的普及性讀物,希望各行各業的讀者都能在這本冊子中找到興趣點,進而將身邊與興義曆史相關的信息和線索進行思考。如果能夠這樣,在建設文化興義的征途中,《興義史話》也就達到了它的目的。

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全麵啟動,這次以縣城為普查單元的重要文化工程,使得興義市一大批珍貴的不可移動文物被發現。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工作中村、組到達率需要達到100%的要求,興義市基層文物工作人員經過兩年多的田野調查,走訪了興義市26個街道辦事處和鄉鎮的社區、村和村民組。隨之,奶子山營盤遺址、劉氏墓群、高寨曉諭碑、周壁營盤遺址、過街樓拱洞門、紙廠造紙石密、上款達鄉規民約碑等不可移動文物展現於世。

在田野調查工作中,工作人員心中一種感覺慢慢滋生,並且由淡而濃無論是複查還是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如果僅僅測其尺寸、錄其形製、記其表征,然後存之於數以萬計的文物檔案之中,實在殊為可惜。於是,以興義市境內不可移動文物點為基本骨架和實物佐證編寫一冊資料的思路被提出來,最終,這冊資料被定名為《興義史話》。

《興義史話》凝聚了興義市基層文物工作人員的心血,離不開各街道辦事處、鄉鎮和各村組參加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在實地調查階段,貴州省文物局、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貴州省第三次文物普查辦公室對興義市的調查工作給予大力的支持,多次抽調專家進行指導和幫助。《興義史話》的編撰,跟他們的關心也是分不開的。

在探尋曆史遺存的同時,調查人員根據不可移動文物所反映的曆史信息,對照相關史料,逐一求證,以確保對采集資料進行全麵的分析、了解,力求以最真實的曆史佐證保障《興義史話》的客觀可信。

曆史一頁頁地翻過,興義市境內留下的文物遺存,並不能全麵概括和反映興義市的曆史主線,例如三國、唐、宋、元等時期,基本沒有發現能夠作為實物佐證的文物遺存。在《興義史話》中,編撰者以大量篇幅介紹這些時期興義的曆史背景和社會狀況,目的就是使讀者了解更多興義的曆史信息和線索,力爭在今後的工作中,依靠更多的社會力量,發現相關的曆史信息和線索,完善興義市的曆史研究工作。

曆史的車輪不會原地滯留,隨著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的推動,興義必將不斷向世人展示生機勃勃的全新麵貌。《興義史話》必將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推動興義地方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中共興義市委書記桑維亮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