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重返廣東(3)(1 / 3)

在大力整頓部隊的同時,“外交”工作也在密鑼緊鼓地開展。

將光鼐以省親為名,回到廣東東莞的南棚,不久到廣州與陳濟棠會麵,商談簽署粵、閩、桂三省聯防草約,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互相支援,彼此和平相處。粵、閩間關係盡管不是真誠合作,但雙方以抗日救亡名義初步達成協議,十九路軍師長以上均署了名。

淞滬抗戰後,十九路軍另在廣東成立1個補充旅,旅長譚啟秀。曆史上蔡廷鍇把這個旅調回福建參加“福建事變”,現在根據葉挺的建議,以人員尚未配齊為由,繼續留在羅定。由於這個旅隻有輕武器,火力弱,且遠離中心,陳濟棠也不在意。

將光鼐隨即到粵西的家鄉羅定祭祖。羅定靠近廣西,李濟深的舊班底主要幕僚徐景唐、張文、舒宗鎏、尹時中等人紛紛趕來,策劃與十九路軍合作事宜。

6月,蔣介石派黃紹竑南下與兩廣當局洽商“剿共”諸問題。蔡廷鍇也被指派回粵參加,粵方則請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來廣州討論關於“剿共”及擁護政府等問題,提出一個方案:桂軍(稱為第4集團軍)允派兵6個團,粵軍(稱為第1集團軍)允派兵20個團開贛南,每月由“中央”資助廣西30萬元,廣東100萬元,以陳濟棠為浙、閩、贛、粵、湘五省南路軍總司令,以蔡廷鍇為五省南路前敵總指揮。黃紹竑北上複命,蔡廷鍇即回閩,不久“中央”任命的關防頒到,並答應每月給福建20萬元。此時蔡廷鍇一身擔任五省南路軍前敵總指揮、福建綏靖主任、十九路軍總指揮、19軍軍長等四職,位高權重,再次成為南中國的風雲人物。

且說蔡廷鍇在廣州期間,除了開會之外也沒閑著,陳濟棠請他大力調解與原廣東海軍司令陳策的衝突。

“九一八事變”後,寧粵在所謂“合作禦侮”的旗號下,雙方議和,粵方宣言取消由“非常會議”產生的國民政府,設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簡稱西南兩機關)。表麵上,全國黨政複歸於統一,但兩廣仍維持半獨立局麵。原廣東海軍司令陳策、空軍司令張惠長強烈主張海空軍應獨立,陳濟棠表麵上答應,把曆來由陸軍節製的海、空軍劃分出來,獨成體係,直屬西南政務委員會管轄。

張惠長領銜廣東空軍軍官聯名發出“空軍誓不參加內戰,不再為任何個人工具”的通電,陳濟棠十分不滿。不久陳濟棠以節省軍費為名,突然下令撤銷陳策的海軍司令部和張惠長的空軍司令部,以武力接收,並以他的親信張之英和黃光銳分任海、空軍司令,獨攬了廣東海空軍大權。

陳策畢竟在海軍中人脈深厚,率領多數軍艦駛往海口,與在此組建的海軍陸戰隊1個團相結合,割據海南,成為當時中國僅有的兩個“海軍軍閥”之一(另一個是割據青島的東北海軍沈鴻烈)。“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陳策損失軍艦4艘,但廣東海軍名聲大震。陳濟棠以為機會來到,“趁他病摞他命”(落井下石)之意,居然把沈鴻烈的“三大艦”挖了過來,企圖借此打掉陳策這個“海軍軍閥”。

這“三大艦”在中華民國海軍曆史上是有特指的,就是“海圻”、“海琛”和“肇和”這3艘巡洋艦。不算北洋艦隊,“海圻”號是英國巡洋艦,直到“重慶”號巡洋艦服役以前,都是中國海軍最大的戰艦,裝備的203毫米主炮直到今天也沒有一艘中國軍艦能夠超過。“海琛”稍小,德國巡洋艦,防護性能好。“肇和”號設備先進,蒸汽透平主機,僅次於30年代服役的中央海軍“寧海”(日本造)、“平海”號巡洋艦,二次革命中陳其美曾經以它炮擊上海製造局發動起義。3艘戰艦的實力很長一段時間裏幾乎占中國海軍的一半,真是誰得到了誰就腰杆頓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