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邵逸夫的決斷(下)(2 / 2)

邵逸夫對邵青解釋完這件事的原委之後,笑嗬嗬地望著邵青,滿是鼓勵的說道:

“青兒,你對伯父的這個決定,有什麼看法?不要緊張,把你的想法都說說看!”

邵青哪裏是在緊張,他分明是因為太激動了!

如果從這筆資金中能夠摳出一份來,放在其他方麵,那可以為國家做多少事啊!

“我知道!我知道應該做什麼!我來自未來!”他在心底呐喊著,

——WS-6和運十,那將會是中國民族航空工業永遠的痛。

——WS-6,中國第一個擁有知識產權自主研發設計的渦輪風扇發動機;

——運十,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研發的大型客機。

他們都將在原來那個時空的1984年同時下馬!

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講,他們不了解,也覺得不需要了解這些。

但是前世作為航空專家的邵青卻知道,這對於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意味著什麼!

每一次我們的外貿團出國訪問,航空訂單永遠是最大最多的那一份,動輒上百億美元。

當波音、空客這些歐美公司拿著中國訂單的利潤改進研發新一代大客機的時候,我們呢?

無數的血汗工廠正在通過壓榨工人們那千元出頭低的可憐的月薪,把這些血汗錢彙聚在一起,又等著下一次的外貿團出訪而送到別人手裏!

據前世2007年的粗略統計,航空工業在全球光是直接提供的就業機會就超過了550萬個,創造了4250億的國民收入!

而航空工業產業鏈年均提供3850萬的就業機會、創造超過兩萬億美元的價值!

這是多大的一個蛋糕!

如果當年運十能夠投入生產,能夠為國家節省多少外彙?每年為國家創造多少個就業機會?

當年歐洲各國政府為了扶持空客,讓其能與波音分庭抗禮,投入了超過百億美元的資金,他們都是傻瓜冤大頭嗎?

決不是!

航空產業才是真正的戰略產業,它的每一項技術上的革新,都在推動著無數下遊相關產業的發展,在航空工業上每投入一分錢,得到的收益絕對是呈指數增長!

在前世,當我們再也不堪忍受“富士康”這類血汗工廠壓榨的時候;當我們在設法提高行業利潤和工業加工附加值的時候;當國家還在投入上萬億人民幣步履蹣跚地推動產業升級的時候……

我們可曾想過,早在三十年前,那時候本有一條捷徑可走麼?

毫不誇張的說,WS-6與運十,就是這把關鍵的鑰匙!

如果運十和WS-6能夠早日成熟,投入商業運營,也許曆史完全會將走上另一條岔路……

**********************************************************************

如果曆史沒有發生巨大改變的話,運十和WS-6都會在三年後下馬,在這三年時間裏,邵青覺得自己完全有機會做很多事……

“這麼一個機會擺在我的麵前,我應該珍惜!”在刹那間閃過千般念頭之後,邵青在心裏暗暗下定了決心,他對伯父邵逸夫說道:

“大伯,與其這麼一大筆錢捐獻給慈善機構,我覺得還不如成立一個基金會。”

“什麼樣基金會?”邵逸夫疑惑的問道?

“航空工業發展基金會。”

“不行!”邵逸夫立馬否決他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