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倉德巴的強盜
我又去了土登的辦公室,好不容易來了無人區一趟,我想更多地了解這裏的情況,找到更多的相關資料。那天喝酒時,他說起過,他們部裏有一個圖書資料室。我想碰碰運氣,看能不能發現有感興趣的東西。還有他經曆多,身上有很多的故事,我想聽聽。
資料室很小,裏麵堆放著雜物,靠牆的一隻櫃子裏,擺放著一些圖書,麵外積滿了灰塵,看來是很久沒有打開了,估計沒人來看過。我大致地翻閱了一下,大部分是政治類的書,一些所有單位都會有的馬恩列斯毛選集,一些理論書,還有幾本文藝類的書。很意外地我在這裏找到了幾本內部書,是西藏社科院編印的西藏學參考叢書,一本是《西藏的文明》,是法國石泰安著的。還有幾本雪域文化陳年雜誌,也算是很有收獲。
我對土登領導說借這幾本書看看。土登領導很爽朗,說話做事就象喝酒一樣痛快,手一揮說,借什麼,你拿去吧,反正擺在這兒也沒人看。我向他表示感謝。
我問土登領導,我們申紮這裏有什麼特產沒有。
土登搖搖頭說,沒有,這裏沒有特產品,除了牛羊肉,我們鄰縣班戈縣倒是有特產,剛辦了個羊絨廠,生產羊絨衫,厚厚的軟軟的,特別的暖和。
我知道他有點誤會我的意思了,連忙解釋說,我說的特產,是指當地傳統的土特產品,是這裏最有特色的東西。
土登領導說,那有,這裏有雪蓮花,一支蒿,藏當歸等藏藥材,還有藏帽,藏裝,我們這裏的藏裝最有特色,最藏北最古老的,原汁原味的,最正宗的款式,帽子是最漂亮的。土登領導笑著說我是不是應該買一套回去,作個紀念。我搔搔額頭,心中是想買的,無人區中買來的更會有意義,價值更不同,但口袋中的錢已經不允許了。
我們聊著藏帽藏裝,聊著風土習俗,話題自然而然地轉到了有關申紮的曆史,看得出,土登的知識麵相當的廣泛。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多次在內地和拉薩培訓過。
我說申紮這個名字,藏語的意思是皮火筒狀山溝前,怎麼會有這怪怪的名字。
土登哈哈地笑了起來。說,好多西藏人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取這樣一個怪怪的名字。這是地形的原因,因為申紮縣城坐落在一大片沼澤地的東邊山坡上,被三麵的山坡圍住,但沼澤地北部卻形成一大風口,對縣城的降溫產生著重要影響。因為這個位置,所以被稱為皮火筒狀山溝前,是說我們這兒的地勢像皮火筒一樣。
原來是怎麼回事,一經解釋,這名一點也不怪了,就象我們的文字,是象形的。
我從土登領導那裏知道,這申紮,最早的名叫納倉德巴,藏語的意思是部落,後來才改名申紮,清光緒十二年,十九世紀未,藏政府將幾個部落組合的納倉德巴改為申紮宗,宗是縣的意思,宗本就是相當於縣長,由藏政府直接委派,這宗本權力很大,凡事都由他作主,是當地的土皇帝。當地部落失去了權力,不滿藏政府這一做法,部落的人心野,不服管理。為了緩和矛盾,藏政府在宗本之下設立了一個百本,相當於區長,一個措本,就是部落的首領,相當於鄉長,一個嘎本,相當於現在的村長。實行分級管理,權力分治,這百本、措本、嘎本必須有當地人擔任,遇到大事,由宗本、百本、措本、嘎本共同協商決定,但實際上大權還是*縱在宗本一人手裏。土登有一個親戚,當年曾是措本。西藏解放前,申紮宗一直由噶廈政府統轄。解放後,打破舊格局,重新整合,西藏自治區籌委會將原申紮宗和後藏的雅木地、巴紮、準布、塔爾瑪、加龍等部落,謝通門溪卡的堪巴查桑、新溝兩部落和多巴、卡彭、多瓦、卓瓦等部落合並為申紮縣,後來,七七年時,又為了方便管理,有利於牧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把申紮一分為三,成立了雙湖和尼瑪二個辦事處,也是縣團級的,歸那曲行署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