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雖戰事不斷,但水城生活基本平穩,再加上不少元族奴隸、平民的歸順,水城人口增長迅速。到八十六年夏,已有約八千兩百人。
八十六年秋,龍三進行擴軍。正規軍增至九百人,其中騎兵六百人,步兵三百人。騎兵分為兩個兵隊,兩兵隊各設六個中隊。第一騎兵隊由龍光任兵長,六個中隊分別由龍光(兼任)、魚原、木克、豹挺、土輝、鷹強人隊長;第二騎兵隊由馬奮任兵長,六個中隊分別由馬奮(兼任)、狼射、熊原、熊碎、元突、虎騰(虎無極之子)人隊長。步兵為一個兵隊,由豹玉任兵長,豹玉(兼任)、木原、土榮、馬勤、熊禿、木麗分任六個中隊的隊長。
八十七年春,冶煉技術獲得了意外的突破。
熊智在很久前便可煉鐵,但他一直無法煉出大一點的鐵器。他不斷的改進,但直到逝世也沒有成功。他的兒子熊運繼承了他的職位後,繼續改進煉鐵方法,在一次煉鐵時誤加了其它礦石,但卻得到了意料不到的結果。又經過一個月研究,熊運掌握了具體方法。
2月10日中午12:00。
煉鐵技術的提高導致了鐵製武器的出現。到秋收前,作坊已經造出了不少“鐵箭”(隻是箭頭為鐵)。鐵箭的穿透能力遠遠高於青銅箭,因此,龍三要求作坊大力生產鐵箭,以替換青銅箭。
秋收後,元族軍隊再次來襲,大軍共有約五千人。讓龍三奇怪的是,此次與以往大不相同,元慶派出了約四千騎兵,但步兵僅千人左右。元族向來步兵多於騎兵,作戰能力也是步兵強於騎兵。而且就兵種來說,攻城戰中步兵遠比騎兵占優勢。
元族的用意雖讓龍三不解,但並沒有耽擱龍三的戰爭準備。龍三緊急動員了一千名後備軍,同九百名正規軍一起把守衛城門。水城的城牆很長,但隻建有三個門:東門、南門、西門,三門相隔很遠。元族每次都為從東門進攻,因而分正規軍、後備軍基本都集中在東門。
幾天後,他們的進攻便開始了。騎兵衝鋒在前,而步兵則護送著一個很神秘的大東西。從大小和模樣看,它可能是一種攻城的工具。他們不敢怠慢,馬上施以顏色,弓箭和投石車向敵方猛攻。
敵方騎兵飛蛾撲火般衝向水城,一批批的倒下,騎兵掩護下步兵逐步向前推進。十天的衝鋒,敵方騎兵損失慘重,但步兵幾乎完好無損,守護著的攻城裝置已逼近城門。
最後一次衝鋒過後,步兵到達城門,開始攻城。那神秘的大東西,原來是撞擊城門的裝置。幾次撞擊之後,城門已開始劇烈抖動。
眼見形勢危急,龍三命令打開城門。守城的正規軍和預備隊全部殺出城外,與敵方肉搏。一番血戰,元族步兵被他們全殲,殘存的騎兵也被擊退。
雖然再次獲得勝利,但水城也損失慘重:正規軍陣亡約五百,預備隊陣亡約三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