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表達式和泛函形式中的條件式都用了“―”。它們是不同的。一個條件表達式的元是指數值,而泛函形式中的條件式則是
情境語言學_種新的“意義理論”
引論
情境語言學,是新近由邏輯學家和語言哲學家創立的一種“意義理論”,這兩個人都是斯坦福入學哲學教授。
眾所周知,“意義理論”主張一個語言表達式的意義存在於人的頭腦中。主張意義存在上表達式本身和主張意義存在於第一個地方在主觀和客觀世界之外的理論屬於理論,而情境語言學屬於修止。
有效的語句與無效的語句
給出了自然語言中的以下的例子,用以說明他們所謂的效應。假設有兩個人,討論某一問題,八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而反駁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八所說的這句話與8所說的同一句話顯然具有不同的解釋。他們還給出了下麵的例子,“裏根現在是美國的總統。”來說明在不同時間說出的一個表達式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上麵的句子在一九八五年說是真的,但如果在一九七九年說則是假的)。
傳統的“意義理論”的不足之處就在於他們隻考慮無效應的語句(“永恒語句”),並且傳統的理論認為意義隻存在於語句本身之中。加所說的“永恒語句”是一些不考慮時間因素的語句。86和指出,除去數學語句,隻有很少的語句可認為是“無效應”的(即永恒的久看起來,即便是在數學中,有些句子也不是“無效應”的,比如非直謂定義。不用說,關於程序變量的斷言,像一個程序段的前置條件和後置條件都是“有效應”的。
模型論和意義理論
模型論作為數理邏輯的研究數學結構和邏輯係統之間的關係的一個分支,是邏輯語言的語言學。這一研究領域是一些波蘭邏輯學家包括在本世紀20年代創立的,該理論在1950年由丁重新命名為“模型論”以前,一直被稱作邏輯語言學。
模型論是集中於研究數學語言的,當把它應用於非數學語言,如自然語言和程序語言時,如所指出的那樣,是有局限性的。應當指出,情境語言學雖然也稱為模型論語言學,不限於考慮數學語言,聽以避免上述的局限性。
到目前為止,情境語言學的倡導者們是把它作為一種自然語言的語言學加以發展的。據說和正在寫作的:“情境語言學”一書中,討論!英語的語言學。情境語言學在程序語言中的應用尚有待發展。
所謂語言的“效應”是指相同的人,在不叼的空間和時問,與世界的聯係不同,所用的農達式會何不同的解釋,即使它們具有相同的語言意義。這…描述使用了我們還未加解釋的技術術語,不過,這一點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當你對我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而我對你說同樣的話,我們的意見是不一致的。我們對於世界做了不同的判斷。如果你是對的而我是錯的,那你說的就是真的。這些不同的判斷就是我們的話所具有的不同解釋。這些話是相同的,但解釋是不同的。
從上述的“效應”的定義容易看出,程序語言的語句一般說來都是“有效應的”表達式。例如,在一個給定的由程序段、組成的包含有變量、的程序中,一個特定的賦值語句、其中一個變量,是一個可計算函數通常在不同的程序段中會有不同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