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斯·勒費弗爾
人物簡介
弗蘭克斯·勒費弗爾(1757年—1820年),但澤公爵,拿破侖26元帥之一。
生平介紹
勒費弗爾,於1755年10月25日出生於阿爾薩斯的羅菲赫。父親是一位磨房主,以前參過軍,當過騎兵軍官。1773年9月10日加入了巴黎近衛軍。1788年被提升為準尉。1793年12月2日升為準將旅長。1804年5月19日,他代表元老院宣布拿破侖為皇帝,隨後被皇帝授予帝國元帥稱號。1806年,接替莫爾蒂埃元帥任第五軍軍長,10月改任近衛軍步兵司令。1819年又恢複其議員資格,不過這已經沒有意義了。1820年9月14日,勒費弗爾在巴黎病逝,享年65歲。
戰爭經曆
小勒費弗爾本來打算成為一名牧師,但由於對軍事有著強烈的興趣,他最終於1773年9月10日加入了巴黎近衛軍。經過十五年的漫長軍旅生涯,他終於在1788年被提升為準尉。1789年他成為國王衛隊的少尉,在護送國王外逃的途中曾兩次負傷。1792年,他加入正規軍,在第十三輕步兵團任上尉。不久提升為中央軍團的將軍助理。1793年12月2日升為準將旅長,時年38歲。1794年6月26日,他的旅奉命在弗勒呂斯獨立阻擊由查理親王率領的奧地利大軍,在戰鬥中,他以極大的勇氣堅守陣地,三次擊退奧軍的進攻,為此,在戰鬥結束後被提升為少將,調入霍希·克萊貝爾將軍指揮的薩姆布雷·埃特·梅塞軍擔任一名師長,並在10月2日的阿爾登霍芬之戰中戰勝了奧軍。此後,他的師成為萊茵軍團的前衛師,於1795年9月從杜伊斯堡橫渡萊茵河,並在奧普拉登、亨內夫、西格堡、阿爾騰基興等戰鬥中接連取勝。渡河戰役結束後,他的師被派遣到比利時海岸,由赫希將軍指揮。1798年赫希死後,部隊由勒費弗爾臨時指揮,但後來又並入多瑙河軍團,而勒費弗爾仍指揮該軍團的前衛師。因為在普富蘭特夫之戰中手臂受重傷,他不得不暫時離開軍隊,回國休養。但在回法國途中,他被任命為駐巴黎第十七師的師長,從而在11月9日—10日的霧月政變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帶領擲彈兵保護拿破侖免受憤怒的議員的圍攻,並將500名議員趕出議會,保證了拿破侖順利登上了第一執政的寶座。次年被任命為參議員,接著任參議院議長。1804年5月19日,他代表元老院宣布拿破侖為皇帝,隨後被皇帝授予帝國元帥稱號,時年49歲。
1805年,英國、俄羅斯、奧地利、瑞典、那不勒斯等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勒費弗爾重披戰袍,被任命為預備第二軍團司令,指揮從羅爾、萊茵河以及莫塞爾地區征召的國民自衛隊。1806年,接替莫爾蒂埃元帥任第五軍軍長,10月改任近衛軍步兵司令。10月4日,參加了耶拿會戰。1807年3月18日—5月27日,他成功地率領由波蘭人和薩克森人組成的第十軍擊敗了固守在但澤要塞的普魯士-俄羅斯聯軍(普軍12000人,俄軍3個營),迫使其投降,從而控製了維斯杜河下遊。此戰為勒費弗爾贏得了極大的聲譽。1808年9月10日,因為在但澤的完美勝利,勒費弗爾被封為但澤公爵。緊接著,他被任命為第四軍(23000人)軍長,隨皇帝遠征西班牙。9月15日,第四軍首先進入西班牙,根據皇帝的部署,決定首先攻擊位於突出部的布萊克軍團(32000人)。10月31日,正當布萊克準備離開杜蘭戈向法軍進攻時,勒費弗爾卻出其不意,利用濃霧突襲西軍陣地。布萊克措手不及,隻得棄城而逃,倉促應戰的西軍為此還付出了傷亡1200餘人的代價。次日,法軍又乘勝占領西班牙北部重鎮畢爾巴鄂。11月5日,勒費弗爾率部協助維克多元帥所部在巴爾馬塞達再次擊敗布萊克。11月11日,在埃斯皮諾薩將布萊克生擒活捉。1809年3月,他被召至德國,指揮由巴伐利亞人組成的第七軍(34000人),接連在阿本斯貝格和埃格繆爾之戰中取勝。5—10月,他在法國遠征軍的後方負責保護補給線,並平定了由安德烈阿斯·霍弗爾領導的蒂羅爾人暴動,此後他被批準休息兩年。
1812年,勒費弗爾作為老近衛軍(40000人)軍長隨皇帝遠征俄羅斯。在俄國作戰期間,他失去了唯一的兒子,但他強忍悲痛參加了1813年的德國戰役,指揮近衛軍轉戰於德累斯頓和萊比錫。在1814年的法國戰役中,他參加了尚波貝爾和蒙特米拉爾的戰鬥。拿破侖一世退位後,於6月2日被複辟的波旁王朝指定為法國議員。拿破侖一世返回後,他再次被指定為議員,但因年老多病,不宜再參加戶外活動,他僅能在上院中坐著參加一切活動。國王複辟後,雖然保留了他的元帥軍銜,但免去了其上院議員的資格。1819年又恢複其議員資格,不過這已經沒有意義了。1820年9月14日,勒費弗爾在巴黎病逝,享年65歲。在逝世前幾天,他已經為自己選好了墓地的位置,墓穴就與馬塞納元帥相鄰,與佩裏尼翁元帥和塞呂裏耶元帥相近。大概他希望在死後,也能和從前的老戰友們在天堂重聚。
勒費弗爾勇敢、誠實,他從不隱瞞自己的想法。他是一位有才能的指揮員、傑出的戰術家、嚴明紀律的執行者。雖然他沒有什麼政治頭腦,但他具備軍人的一切優秀品質,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部隊。他十分關心下屬,因此得到了下級將士的尊敬和愛戴。不論波蘭人、薩克森人、巴伐利亞人還是法國人都喜歡他。絮歇元帥評價他說:“他用法蘭西人的全部的熱情和精力打動了外國人。隨著這位卓越的元帥的去世,從萊茵河、多瑙河和維斯杜河畔傳來了一片頌揚和歎息,彙成了一曲壯麗的大合唱”。
亞曆山大·麥克唐納
人物簡介
麥克唐納(1765年11月17日—1840年9月7日),全名約翰·亞曆山大·麥克唐納,法國元帥,塔蘭托公爵,拿破侖戰爭期間法國軍事領導人。
生平介紹
麥克唐納出生於色當,他的父親內爾·斯蒂芬·麥克唐納是蘇格蘭人,來自蘇格蘭外赫布裏底群島南尤伊斯特島的一個詹姆斯黨。內爾是蘇格蘭詹姆斯黨的女英雄弗洛拉·麥克唐納的近親,她在1746年協助小王位覬覦者查理·愛德華·斯圖爾特逃生起到了關鍵作用。1745年老麥克唐納因是詹姆斯黨被流放來到法國。1785年麥克唐納進入法軍愛爾蘭軍團,1792年任吉倫特派將領夏爾·弗朗索瓦·迪穆裏埃將軍的上尉副官,1793年晉升為準將,1794年晉升為少將,隨後在聖布雷-梅塞軍團(1795年)、意大利軍團(1798年)服役。1799年任意大利軍團司令,擊敗奧地利的馬克·馮·萊貝裏希將軍。6月被俄國亞曆山大·蘇沃洛夫元帥的俄奧聯軍擊敗,退到熱那亞。1801—1802年,他率軍征服丹麥。1804年任元老院議員。拿破侖對他評論:“麥克唐納是一位優秀而勇敢但不幸的指揮員”,同時,“當他吹風笛的時候,他不可信賴”。
戰爭經曆
出身軍人世家的麥克唐納從小就對軍事有強烈的興趣,成人後他參加了法國軍隊的愛爾蘭軍團,後來轉入迪隆團。1789年晉升為中尉。1792年晉升為上尉,並擔任迪穆裏埃將軍的侍從副官。1792年,因為在傑馬佩斯之戰中表現傑出而被提升為中校,在第九十四步兵團服役。後來,又跟隨了皮什格魯將軍一段時間。1793年8月27日,28歲的麥克唐納晉升為準將。1794年,他參加了抗擊普奧幹涉軍的圖爾因克之戰和翁斯科特之戰,同年11月晉升為少將。1795年他調到在荷蘭作戰的聖布雷-梅塞軍團,在這裏,他與莫羅將軍成為密友。1798年5月調到意大利軍團。第二年接替尚賓內特將軍的意大利軍團司令職務。6月7日,在摩迭那打敗了普魯士的霍亨索倫親王。接著,麥克唐納率領33000名法軍,聯合莫羅的30000人,包圍了俄國蘇沃洛夫元帥所率的4萬俄奧聯軍。6月17—19日,蘇沃洛夫集中約37000人,突然攻擊駐紮在特裏亞的麥克唐納軍,麥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傷亡被俘人數高達11500人,而聯軍隻損失了5500人。蘇沃洛夫乘勝追擊,麥克唐納一直逃到熱那亞才穩住陣腳,但在途中又損失了5000人。
1800年,麥克唐納受命指揮在第戎的預備役部隊,於11—12月的寒冬季節,從瑞士的斯普魯根穿越高而險峻、冰雪封蓋的阿爾卑斯山,攻入奧地利的蒂曼爾地區,最終迫使奧地利停戰。這次冒險行動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望。1801—1802年,他率軍征服丹麥。1804年任帝國的元老院議員,但後來卻失寵於拿破侖,因為當莫羅被以叛國罪起訴時,麥克唐納公開為莫羅辯護。此後一直賦閑,直到1807年再次被起用,在那不勒斯軍隊任職。1809年5月,麥克唐納在歐仁親王手下參加了皮亞夫之戰,作戰中兩次負傷。在7月6日的瓦格拉姆決戰中,他率先帶著20個營的步兵強攻並突破了奧軍的中部防線,皇帝對此大為讚賞。1809年7月12日他被拿破侖授予元帥權仗。12月被封為塔蘭托公爵。1810—1811年,他接替奧熱羅元帥在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省作戰,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占領了全省,但在惡劣的環境中,他的健康也大受損害。在1812年的侵俄戰爭期間,他指揮由普魯士人組成的第十軍(32000人),圍攻海港重鎮裏加,但由於沒有海軍來切斷敵人的海上補給線,收效甚微。當聽說皇帝從莫斯科撤退後,麥克唐納也撤圍,卻遭到投降俄國的普魯士軍隊的打擊,好不容易才逃回法國。
在1813年的德國戰役中,他指揮第十一軍。在5月2日的呂岑之戰中,他率部急行軍6個小時後趕到戰場,在第三軍的左翼投入戰鬥,擊破了聯軍的右翼。5月20—21日又率部參加了包岑之戰。8月,奉命統一指揮駐紮在博伯爾河以東的第三、五、六、十一和第二騎兵師共14萬餘人,等待敵西裏西亞軍團(69000名俄軍+38000名普軍)前來進攻,而後殲滅之。在幾次激烈戰鬥以後,普魯士的布呂歇爾元帥假裝撤退,企圖引誘法軍追擊,使波希米亞軍團能夠乘虛攻占法軍的補給中心德累斯頓。但拿破倫一世在得知德累斯頓危急後,給麥克唐納留下了75000人追擊布呂歇爾,自率主力馳援德累斯頓。奉命追擊的麥克唐納遭到布呂歇爾的反撲,由於眾寡懸殊,法軍大敗,被趕回博伯爾河以西,損失了約15000人和103門大炮。在10月16—19日的萊比錫會戰中,他率領第十一軍在南線的何爾茲豪森打退了多次聯軍的進攻,牢牢堅守著陣地。在總撤退時,奉命指揮第十一軍、第七軍繼續堅守萊比錫及周圍要點,掩護主力撤退。但由於橋被誤炸,後衛全軍覆沒,麥克唐納跳入埃爾斯特河中,僥幸遊到了對岸才沒有被俘。接著指揮第五軍(8000人),在下萊茵河一帶抵擋聯軍的貝爾納多特軍(102000人)。1814年法國戰役期間,他一直率部擔任阻援、斷敵退路的任務,取得了許多勝利。在巴黎失陷後,麵對仍不服輸的皇帝,麥克唐納以慣常的坦率說:“我們的戰馬再也走不動了,剩下的彈藥還不足以打一場小仗,也無法補充。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們大概要失敗的,整個法國就要毀滅,我們現在還能唬住敵人,那就讓我們保持這種架勢吧……我們打仗也打夠了,何必再引起內戰。”皇帝接受了勸告,派麥克唐納和內伊元帥去與聯軍談判,要求停戰,讓拿破侖一世的兒子小羅馬王即位。但被拒絕,內伊見大勢已去,便私自離去,隻有麥克唐納隻身回到皇帝身邊,作為接受拿破侖一世退位這一事實的最後一位元帥,皇帝將塞利姆蘇丹所贈的鑲金彎刀送給了元帥作為紀念。作為對其忠誠的獎勵,他被任命為穆拉德貝伊,這是拿破侖在埃及時擔任的職務。路易十八任命他為法國議員、第二十一軍區司令,並授予聖路易騎士勳章。拿破侖一世複辟後,他護送國王到比利時;在拿破侖一世失敗後,奉命解散他的軍隊。1815年7月,任元老院大臣、樞密院成員。1825年,被晉升為四名大元帥之一,並指揮皇家衛隊。1840年9月7日逝世,享年75歲。
麥克唐納是一位勇敢而優秀的指揮員,他也很擅長獨立作戰,但1809年後因為政治上的壓力、長期的賦閑生活,他的能力下降,粗心和缺乏敏銳的判斷力是他最大的缺點。
達武
人物簡介
達武(1770年5月10日—1823年6月1日),全名路易斯·尼古拉斯·達武,奧爾施泰特公爵,埃克米爾親王。
生平介紹
從相貌來看,達武個子不高,不修邊幅,中年謝頂,雙目近視,時常需要眼鏡的幫助,儼然是一個埋藏在文卷堆中的技術官僚。然而他卻是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的名將,拿破侖麾下最優秀的元帥,被士兵們稱為“鐵元帥”。他同時也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一方麵,他功勳卓著,是當時少有的兼具卓越的軍事天才和出色的管理才幹的全才,他的冷靜、堅毅、頑強的性格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另一方麵,也有很多人詬病他鐵石心腸、冷酷無情,指責他對拿破侖的盲從和愚忠。
戰爭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