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法國篇1(1 / 3)

貞德

人物簡介

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稱為“奧爾良的少女”,法國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天主教會的聖女,法國人心中的自由女神。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時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為法國勝利做出貢獻。最終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

生平介紹

貞德原本是一位法國農村少女,她聲稱在十六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嘉烈和聖凱瑟琳,從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複當時由英格蘭人占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周折,得到兵權,於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並帶兵多次打敗英格蘭的侵略者,更促使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於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於1430年在貢比涅一次小衝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格蘭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蘭當局控製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魯昂當眾處死。500年後被梵帝岡封聖。她17歲時便成為了聞名法國的女英雄,但在2年後的19歲便遭處死。20年後英格蘭軍隊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貞德死後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從拿破侖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戰爭經曆

貞德出生於法國香檳-阿登大區和洛林大區邊界一個叫做棟雷米的農村,父親為雅克·達克,母親為伊莎貝拉·達克。她的雙親擁有大約50英畝的土地,並經營一座農場,同時她的父親也擔任了村莊裏不太重要的官員職務,負責收集稅金並領導看守村莊的工作。這個村莊屬於法國東北部仍然忠誠於法國王室的一小塊孤立地區之一,周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領土所包圍了。在貞德的童年中,村莊遭受了幾次襲擊,其中一次甚至使村莊起了大火。

貞德後來證實了她在1424年遇見第一次神跡。她據稱遇見了大天使聖彌額爾、聖凱瑟琳和聖瑪桂萊德,告訴她要趕走英格蘭人,並帶領王儲至蘭斯進行加冕典禮。在她16歲時她請求她的親戚拉蘇瓦帶她前往附近的沃庫勒爾,她在那裏向當地的駐防部隊指揮官博垂科特說明來意,希望能帶她前往王儲的所在地——希農。博垂科特隻是嘲笑了她一番,但這並沒有讓貞德就此打退堂鼓。

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來,隨同的還有兩個支持她的士兵,在他們的支持下她獲得第二次接見,在談話中她並說出了一些神奇的戰情預報,預言奧爾良附近的法軍將會戰敗(既鯡魚戰役)。在前線傳來的消息證實了貞德的預言後,博垂科特終於同意護送她前往希農。聽了消息的查理七世接見了貞德。在接待王宮裏貞德並沒有同身穿太子服飾的人行禮,而是找到了混沒於親信中的查理七世,說出了查理同幕僚們的密談。但這段資料由於宗教裁判的刪除,內容的真假也無法證實。會麵後她給了查理極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著指示在普瓦捷對貞德進行背景的調查和神學上的檢驗以證實她的道德。在這個時候,查理的嶽母約蘭德籌措了資金以發起一場解救奧爾良的遠征。貞德請求參與這次遠征,並穿上了騎士的裝備,由於她沒有自己的資金,她的盔甲、馬匹、劍、旗幟與隨從花費都是他人捐贈的。

貞德的軍隊在1429年4月29日到達戰場,但當時的法軍指揮官迪努瓦公爵和其它將領自行擬定了作戰計劃,在沒有告知貞德的情況下展開作戰。貞德察覺後對此大發雷霆,無視於其它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計劃先補給奧爾良的判斷,貞德主張直接攻擊英軍,她投入了每一場小規模戰鬥中,身處戰鬥的最前線,並隨身帶著她那明顯的旗幟。對於貞德在戰場上的實際領導能力一直是曆史上的爭論之一,目擊者聲稱她常常在戰場上做出相當明智的決策,但士兵和將領們往往將她所獲得的勝利視為是上帝的神秘力量所成就的。傳統的曆史學家如則推斷貞德在戰場上的領導作用主要是在士氣上的。這些分析往往是根據後來貞德在審判上的證詞,貞德聲稱她更注重她的軍旗、而不是她的劍。

貞德非常輕視法軍將領們一向謹慎行動的戰略,在戰場上她采用正麵的猛烈攻勢來進攻那些英軍堡壘。在攻陷了幾個堡壘後,英軍開始放棄其它木製的防禦建築,並集中剩餘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製了奧爾良聯外橋梁的石製堡壘——土列爾堡壘。在5月7日,法軍開始進攻土列爾,貞德在交戰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們抬離前線,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來,負傷重返戰場以領導最終的攻勢。

在奧爾良的迅速勝利,使法軍開始計劃進一步的攻勢。英格蘭人預期法軍的下一個目標會是巴黎或諾曼底;迪努瓦公爵後來證實這的確是原本計劃的目標,但貞德堅持應該朝蘭斯進攻。在一係列突如其來的勝利後,貞德說服查理授與她和阿朗鬆公爵全權指揮軍隊,並獲得允許進攻羅爾河附近的橋梁,以作為稍後進攻蘭斯的序幕。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提議,因為到蘭斯的距離是巴黎的兩倍,而且已經深入敵軍領土。

法軍在6月12日攻下了雅爾若,6月15日攻下盧瓦爾河畔默恩,接著在6月17日攻下博讓西,阿朗鬆公爵完全支持貞德所做的決定。其它的將領,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對貞德在奧爾良的勝利印象深刻,而都轉為貞德的忠誠支持者。貞德還在劄若的戰鬥中,警告阿朗鬆閃避來襲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場戰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時遭到石頭擊中頭盔,但她仍繼續戰鬥。在6月18日,預料中的英格蘭援軍到達,英軍指揮官為約翰·法斯托夫,這場帕提戰役可以看作是阿金庫爾戰役的逆轉:法軍先鋒部隊在英軍長弓兵的陣勢準備完成前便發動突襲,在接下來的戰鬥裏殲滅或俘虜了大批的英軍,並俘虜了英軍指揮官,與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則成為英格蘭可恥戰敗的替罪羔羊。法軍在戰役中隻承受了極小的傷亡。

法軍於6月29日開始從盧瓦爾河畔默恩進攻蘭斯,並於7月3日在與勃艮第城市奧塞爾的談判中使奧塞爾保持中立,法軍於是得以通過,其它途中路經的城鎮也都毫無抵抗的重歸法國一方。而之前簽定了特魯瓦條約的特魯瓦,也在四天的圍城後不流一滴血投降了。軍隊到達特魯瓦後麵臨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傳說此時貞德結識了一位名為“兄弟理查德”的修道士,兄弟理查德長期以來在特魯瓦宣揚世界末日將近的警告,而使當地的農民改種植豆類——能夠早熟的作物,軍隊到達時豆實剛好成熟,於是便解決了糧食問題。

蘭斯在7月16日打開了大門,加冕典禮迅速於隔天早晨舉行,查理王儲正式加冕為查理七世。雖然貞德和阿朗鬆極力主張進攻巴黎,但查理較傾向於與勃艮第進行談判以達成休戰。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於是利用談判來作為緩兵計的策略手段,在談判的同時暗中增援巴黎的防禦。法軍繼續往巴黎前進,途中獲得更多城鎮和平的投降。由英格蘭貝德福公爵率領的英軍與法軍在8月15日相遇,雙方打成平手。法軍接著在9月8日進攻巴黎,盡管貞德在戰鬥中被石弩擊傷腿部,她仍然繼續指揮軍隊直到當天的戰鬥結束。隔天早上,她便接到王室的命令下令法軍撤退。許多曆史學家將這次撤退歸咎於法國大臣拉特雷穆瓦耶公爵所犯下的政治大錯。

貞德在盧瓦爾·沙裏特度過了沒有戰鬥發生的11月和12月,並在5月13日前往貢比涅以抵擋英格蘭和勃艮第人的攻勢。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場小規模戰鬥中,貞德被俘虜了。當她下令軍隊撤退回貢比涅城時,她處在軍隊的最後方以確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裏,但就在這時貢比涅城因為害怕英軍跟著闖入,沒等到所有部隊撤回便將城門關下,貞德與剩餘的後衛部隊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虜。

當時有關俘虜的慣例是,隻要俘虜的家人能付出贖金便能將他贖回,但這次勃艮第人不想這樣做。許多曆史學家指責查理七世沒有努力進行援救。她試圖逃跑了好幾次,有一次甚至從70英尺的高塔跳了下來,摔在幹燥了的護城河的柔軟泥地上而沒有受重傷。在一番談判後,菲利普公爵將貞德交給英格蘭。在法國北部博韋的一名主教皮埃爾·科雄,在這些談判和稍後的審判中擔任關鍵的角色,他是英格蘭的強硬支持者,並認為自己有責任確保貞德會遭受懲罰。

指控貞德為異端邪說的審判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 貝德福公爵宣稱法國國王的寶座應該屬於他的侄兒——英格蘭國王亨利六世的,而她則破壞了這一切。審判的程序於1431年1月9日在魯昂展開,由英格蘭占領政府主導,審判的程序在許多方麵都顯得雜亂無章。

英格蘭政府資助整場審判的花費。神職的公證人員,也隻是被任命以收集對貞德不利的證詞,卻沒有提出半點反麵的證據。也因此整場審判缺乏根本的公平基礎,無論如何貞德都將被定罪。審判的紀錄證明了貞德有著卓越的才智。紀錄中最著名的一段質問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貞德回答:“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上帝能賜予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給予我。”

幾個法庭的人員後來證實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紀錄都被更改了(更改得對貞德不利)。許多神職人員都是被強迫參加的,包括審問官,其它一些人甚至遭到來自英格蘭人的死亡威脅。依據審訊的規定,貞德應該被監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會監獄,但英格蘭人卻將貞德監禁在一般由士兵看守的監獄中。科雄主教也拒絕了貞德希望教宗出麵的要求,因為這很顯然會讓他的審判停止。最後法庭總結了貞德的12項罪行指控,但這些指控都和在審判中的紀錄相互矛盾。在各種方式逼迫之下,不識字的貞德沒有意識到死刑的逼近,簽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開棄絕書,但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紀錄上卻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

死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魯昂進行,目擊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她不斷的祈禱著,並向旁邊的神父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鍾後,一切都結束了。英格蘭人將燒焦的木炭撥開,暴露出焦黑的屍體,以向人群證明她的確死了,接著又燃燒了屍體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英格蘭人將剩餘的灰燼都扔進了塞納河。負責點火的劊子手後來形容他當時:“……非常害怕燒死了一位聖女而會被打入地獄。”

在戰爭結束後重新進行了一次審判。在貞德年邁的母親伊莎貝拉·達克和法國異端裁判所的首席法官的請求下,卡利克斯特三世授權了這次重新審判。審判開始於牧師對案件重新的審訊,並在1452年進行了調查,正式的裁決則在1455年11月進行。 遍及歐洲各地的許多神職人員參加了審判,審判的過程也遵照標準的法庭規定進行。神學家組成的小組也分析了115名目擊者的證詞。最後在1456年6月得出結論,描述貞德為一個烈女,並指出當初主導審判的皮埃爾·科雄是為了自身的現世利益而錯誤的將貞德定罪。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布了貞德的清白。

百年戰爭在貞德死後繼續進行了22年,查理七世成功地保住了法國國王的正統性,而沒有被英格蘭所宣稱的繼承者亨利六世(於1431年12月時進行加冕)所打倒。在英格蘭能重新組織於1429年損失的軍事將領和長弓兵部隊前,英格蘭也失去了和勃艮第的同盟,法國成功的在1435年的阿拉斯條約中使勃艮第向法國靠攏。英格蘭攝政的貝德福公爵在同一年去世,使年僅10歲的亨利六世成為最年輕的英格蘭國王而卻沒有人輔政。勃艮第立場的轉變以及亨利六世無能的領導或許就是造成戰爭結束的主要原因。貞德將火炮作為攻勢用途和正麵攻擊的戰術也影響了法軍往後的戰爭。

孔代親王

人物簡介

孔代親王,法國波旁王朝時期的貴族稱號。這一稱號僅為孔代家族所專有。從血緣上講,孔代家族是波旁家族的旁係。

生平介紹

曆代孔代親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路易一世·德·波旁,他是波旁王朝創建者亨利四世的叔叔,孔代家族的始祖。路易一世在法國宗教戰爭中為胡格諾派主要將領,1569年在雅爾納克戰役中被殺;路易二世·德·波旁,他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位孔代親王,以軍事天才被廣為稱頌。路易二世是路易十四時代投石黨運動中的主角,曾逃亡西班牙,但後來終於與路易十四和解,並在遺產爭奪戰爭中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路易·約瑟夫·德·波旁,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保王黨的領袖,反對拿破侖,後來為路易十八效力;路易·亨利二世·德·波旁,孔代家族最後的男性成員,1830年被不知名的凶手吊死在公園裏,孔代家族至此絕嗣。

戰爭經曆

路易一世·德·波旁,宗室第一親王,(1530年5月7日—1569年3月13日),法國軍人和政治家,孔代家族的始祖。路易一世是波旁公爵查理四世·德·波旁之子,旺多姆公爵安托萬·德·波旁的弟弟,波旁王朝創建者亨利四世的叔叔。從血緣上看,他屬於波旁家族的旁支,他的後代因此都被波旁王朝封為親王。路易一世·德·波旁在很早就以指揮戰鬥聞名,並且參加了1557年反對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入侵的聖康坦戰役。在法國宗教戰爭時期,路易一世是胡格諾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軍事指揮官。1559年起他領導胡格諾派進行反對天主教徒壓迫的軍事行動。他是1560年安布魯瓦陰謀的策劃者之一,在這次事件中,胡格諾教徒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他們企圖推翻在法國宮廷中居統治地位的吉斯家族及其傀儡國王弗朗索瓦二世,結果遭到無情鎮壓。在宗教戰爭全麵爆發之後,路易一世·德·波旁作為胡格諾派主要的依靠力量參加了多次著名戰役,包括1562年的德勒戰役,他在這次戰役中被俘;1567年的聖但尼戰役和1569年的雅爾納克戰役。他在雅爾納克戰役中被殺,其後代形成一個龐大的孔代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