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月,布萊德雷被艾森豪威爾正式任命為第一集團軍群司令。6月6日淩晨,“霸王”作戰開始。在空降部隊降落和海空軍火力突擊之後,布萊德雷在英國第21集團軍群編成內指揮美國第一集團軍在奧馬哈和猶他海灘登陸成功。7月1日,美軍攻占瑟堡港和科唐坦半島。7月25日,布萊德雷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之後開始實施因氣候不佳而推遲的“眼鏡蛇”戰役。7月30日,美軍突破阿弗朗什的德軍防線,共俘虜德軍2萬,勝利結束該役。
8月1日,美國第一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組成美國第十二集團軍群,兵力近40萬,布菜德雷任集團軍群司令。8月19日,盟軍包圍德軍約12個師。由於協同方麵存在的問題,盟軍擊斃德軍1萬,俘虜5萬,約有4萬德軍突圍成功。此次戰役使德軍無法沿塞納河設置防線。8月25日,盟軍進抵塞納河,布萊德雷指揮下的美軍和法軍一道解放法國首都巴黎。
1945年1月31日,盟軍在烏法利茲會師,收複突出部,將德軍趕回初始防線。在阿登戰役中,盟軍以傷亡7.7萬的代價,使德軍傷亡12萬。根據艾森豪威爾3月21日命令,布萊德雷全麵組織實施“低調”和“航行”作戰計劃,率部渡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推進,爾後全力挺進卡塞爾。盟國最後擊敗納粹德國的計劃是在萊茵貝格會議上提出的:美國第九集團軍和第一集團軍以南北夾擊之勢圍殲魯爾區的德軍,爾後在帕德博思-卡塞爾地區會師,此後,布萊德雷將指揮第一集團軍、第三集團軍和第九集團軍從卡塞爾發動大規模進攻,穿過德國中部,直抵易北河畔,與蘇軍隔岸相對;蒙哥馬利部掩護北翼,向北挺進,渡過易北河,直抵丹麥邊境;德弗斯掩護南翼,向東南推進,直抵奧地利。這項主要由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共同提出的計劃、被人稱為“布萊德雷計劃”。
3月28日,布萊德雷指揮實施該項計劃。4月1日,英軍攻占帕德博恩並完成對魯爾區德軍的合圍。4月4日,第12集團軍群的部隊全部歸建,共4個集團軍(美國第1、3、5、9、15集團軍),兵力約130萬,這是美軍曆史上最大的集團軍群。布菜德雷為了接近指揮,將集團軍群司令部遷到德國的威斯巴登。4月18日,被圍德軍約32萬投降。西線德軍總司令莫德爾開槍自殺。在此之前,4月6日,布萊德雷即下令繼續揮戈東進,從卡塞爾到易北河,長驅120英裏,各集團軍的目標分別為萊比錫、易北河對岸橋頭堡和穆爾德河。4月13日,易北河德軍防線被全線突破。布萊德雷立即準備實施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阻止德軍向阿爾卑斯山和挪威逃竄。為此,他命令巴頓部繼續向東南推進,直抵林茨和多瑙河,而掩護巴頓右翼的德弗斯部則穿過紐倫堡和慕尼黑向東挺進。4月15日,盟軍發起進攻德國的最後總攻。4月26日,美軍與蘇軍在易北河畔的托爾高正式會師。5月7日,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布萊德雷出任美國退伍軍人管理局局長。1947年11月,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49年8月,布萊德雷升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不久又兼任北約組織軍事委員會主席及其常務委員會主席。1950年9月,布萊德雷晉升為美國五星上將。布萊德雷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任內參與策劃並組織指揮朝鮮戰爭。
1981年4月8日,布萊德雷在華盛頓逝世。主要著作有《一個軍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