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與日軍相比,不僅人數上居劣勢,而且士氣低落,紀律鬆弛,訓練不足,再加上完全沒有叢林戰的經驗,一旦後路被迂回就驚慌失措。這樣的軍隊根本無法和當時善於叢林滲透,士氣高漲的精銳日軍作戰。所以開戰之初,英軍敗勢已成。
斯利姆在緬甸的經曆雖然是一個敗仗,但很晚才到任,戰役失敗的責任並沒有落在他或者亞曆山大的頭上。而在組織撤退的過程中,斯利姆所負責的前線的後衛戰井然有序,這一點比亞曆山大在組織後方勤務撤退中的表現還要好。斯利姆在緬甸的一個半月時間,大概隻有一次指揮方麵的失誤。那是4月29日英軍準備渡過親敦江進印度之前,情報顯示日軍正在從右翼迂回企圖繞到英軍背後占領親敦江上的主要渡口,切斷英軍退路。斯利姆馬上派出了手邊一師的兩個旅向北搶占渡口。實際上這個情報是錯誤的,日軍三十三師團實際上沒有試圖迂回,而是從南方正麵神速溯江而上,30日清晨突然出現在已經失去部隊掩護的緬甸軍軍部和一師師部之間。此時斯利姆麵對危機相當鎮靜,他判斷出日軍也並不清楚實際的形勢,因此沒有慌忙撤離而是堅持下來,同時急調十七師的一個旅增援,從而挽救了一次危局。
1942年5月斯利姆的軍保存了所有的輕武器和完整建製撤回印度,重武器在渡過親敦江的時候因為運力不足被放棄了。重炮在江邊向日軍發射完全部炮彈以後炸毀,第七裝甲旅的坦克也在親敦江邊被破壞,隻有一輛渡過江,有意思的是這輛唯一幸存的老坦克後來參加了英軍反攻的全過程,一直打回仰光。
1942年底,韋維爾下令英軍第十五軍發動第一次若開戰役。這是英軍在緬甸戰場第一次采取主動,發動的一場有限目標的戰役,以慘敗告終。所幸的是,斯利姆雖然是第十五軍軍長,但是東方集團軍司令歐文對他完全不信任,不讓斯利姆介入該戰役,而是親自越級指揮斯利姆手下勞埃德少將的十四師向日軍三十三師團發動進攻。
4月中旬斯利姆的十五軍司令部接手若開前線。這次斯利姆接手的又是一個爛攤子,英六旅被消滅大部,旅長卡文迪許準將陣亡,另外一度有兩個英國旅被合圍,斯利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避免一場徹底的災難,把前線的英軍撤下來。5月中旬第一次若開戰役結束。這一次,斯利姆差一點成為集團軍司令歐文的替罪羊,本來斯利姆隻指揮了最後一個月的撤退,前麵的失敗與他毫無關係,但歐文在給韋維爾和帝國總參謀長布魯克的報告裏把責任推給斯利姆,要求撤換他。但是最後總參謀部的答複是把歐文將軍解了職,由吉法德中將接替。
1943年盟軍重新調整緬甸戰場的指揮結構:韋維爾上將轉任印度總督,奧金萊克上將出任印度總司令。從此時起,印度總司令不再負責緬甸戰場對日作戰。與此同時,日軍在緬甸的指揮結構在1943年也有變化,由一個第十五軍擴充成了緬甸方麵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下轄牟田口廉也的十五軍,櫻井省三的二十八軍,後來還在北方麵對中國軍隊增添了第三十三軍。
日軍選擇英帕爾地區作為1944年戰局的主攻方向,這裏是英軍為反攻緬甸而設的兵站樞紐,囤積有大量作戰物資,而且英帕爾城在群山環繞之中地勢低窪,難以防守。攻占英帕爾不僅可以以攻為守延遲英軍反攻緬甸,而且隻要突破印緬邊界的群山叢林,決定性地擊敗英軍,就可以長驅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
為了給擔任主攻的日十五軍創造條件,緬甸方麵軍特意安排南方的日二十八軍首先對若開地區的英十五軍發動佯攻,吸引英帕爾守軍英四軍來援,代號哈號作戰。這就是第二次若開戰役。似乎佯動是日軍作戰計劃的慣用謀略,很多戰役計劃,包括中途島和幾次瓜島作戰都是這樣的。
在此次戰役中,斯利姆所強調的固守待援的戰術原則和一年多的叢林戰訓練終於見到了成效:英軍被切斷的部隊不斷沒有慌亂,而且非常頑強地組織抵抗,通過有效的陣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給日軍重大殺傷,同時,戰區總部和斯利姆的集團軍司令部使用空運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後勤支援。2月底,日軍損兵折將沒有全殲任何一支英軍部隊,戰術上完全失敗,同時二十八軍司令官櫻井認為已經達成了把英軍注意力從中部戰線英帕爾地區吸引過來的戰略目的,於是撤出戰鬥。這是英軍在緬甸戰場的陣地戰中第一次完全戰勝日軍。但是這還隻是大戰之前的一個序曲而已,真正決定性的戰役發生在北麵,日軍以第十五軍全部突襲英帕爾的烏號作戰。
英帕爾戰役中更能體現斯利姆危機處置能力的,是對英帕爾以北科希馬和迪馬普附近形勢的快速反應。開戰時這兩個地方沒有值得一提的守軍,很快,英軍調整指揮機構,建立斯托普福德為軍長的第三十三軍,負責英帕爾以北作戰,而以四軍專門負責英帕爾本身。4月4日日軍完成對科希馬的合圍,但是斯利姆最擔心,也是緊急處置中著手最多的迪馬普補給基地,日軍十五軍和三十一師團卻完全忽視,根本沒有想到攻占這個基地可以解決自己的給養問題。隨著戰役呈膠著狀態,日軍發現己方不但損失慘重,而且給養漸漸消耗殆盡,傷員得不到照顧,而英軍的抵抗越來越頑強,斯利姆轉守為攻,用生力軍五師的兩個旅和二十三師對日軍十五師團發動鉗形攻擊,把日軍牢牢地釘死在英帕爾周圍的山地消耗下去。
5月初,英軍指揮機構已經勝算在握,著手為反攻作準備了。牟田口還想作最後一次努力,但此時日軍顯然已經筋疲力荊盡管頑強的日軍一直戰鬥到7月初才承認失敗開始後撤,但是到這個時候,日軍的有生力量已經消耗殆盡,當初跨過親敦江的10萬人損失5萬3千,其中3萬人陣亡,十五軍3個師團長全被解職,其中三十一師團的佐藤幸德中將還因為陣前抗命,被送回日本。英軍損失2萬4千人。這一仗完全實現了斯利姆在反攻前用防守反擊消滅日軍主力的意圖。在整個1944—1945年雨季,英軍不僅跨過親敦江,而且抵達伊洛瓦底江邊,威逼緬甸北部中心城市曼德勒,為1945年旱季反攻占領了理想的出發陣地。
斯利姆的才能在戰爭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不被上級所承認,更有象歐文和利斯那樣爆發衝突的直接上司。但是他最終還是以勝利證明了自己,並獲得承認。1945年7月斯利姆晉升上將。二戰以後斯利姆的聲望日隆,1946年出任帝國國防大學校長,1948年被首相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任命為帝國總參謀長,接替蒙哥馬利元帥,打破了一層非英國陸軍出身的軍官不能擔任總參謀長的玻璃天花板。1949年初晉升陸軍元帥。退役以後還曾經出任澳大利亞總督,1956年出版回憶錄,1960年受封為“緬甸的斯利姆子爵”,1970年底死於倫敦。
蒙巴頓
人物簡介
蒙巴頓(1900年—1979年),原名路易斯·弗朗西斯·阿爾伯特·維克托·尼古拉斯·巴滕貝格。英國海軍元帥、緬甸伯爵、嘉德騎士、樞密院議員、巴斯大勳位、功臣勳位、印度之星勳位、印度帝國大騎士勳位、維多利亞大十字勳位、優異服務勳位。
生平介紹
蒙巴頓生於英國溫莎的王室家庭,是巴登堡的路易斯親王和維多利亞公主的第四子。曾祖母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父親巴登堡親王路易斯,原係德國王室成員,後放棄德國國籍,參加英國皇家海軍,曾任海軍參謀長兼第一海務大臣。母親為赫茜·維多利亞公主。1913年9月,13歲的蒙巴頓入奧斯本皇家海軍學校學習,次年10月,其父因原籍為德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和英德宣戰後,被迫辭去在英國海軍中的職務。1914年末因達特茅斯皇家海軍學院的高年級學員提前畢業參戰,蒙巴頓和他的海校同學轉入該院學習。1915年10月,他舉行了基督教的堅信禮。1916年7月,海軍軍官候補生蒙巴頓奉命前往貝蒂上將的旗艦“雄獅”號報到。1917年2月,喬治和蒙巴頓被調往貝蒂將軍的旗艦。1919年蒙巴頓奉命進入劍橋大學切斯特學院補習大學課程。1920年3月,蒙巴頓晉升為海軍上尉,隨即陪同威爾士親王遠航出訪。1922年7月與富家小姐埃德維娜·阿什萊在威斯敏斯特舉行了婚禮。1923年1月,蒙巴頓奉命前往“複仇”號無畏戰艦服役。隨著洛桑公約的簽定,土耳其危機得到解決,於是“複仇”號返回馬耳他。1925年進入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深造。結業後,任地中海艦隊通訊軍官。1931年,蒙巴頓被任命為地中海艦隊無線電聯絡官。1932年晉升為海軍中校,並於兩年後擔任“勇敢”號驅逐艦艦長。1936年調往海軍部工作。次年,晉升為海軍上校。1938年被送往奧爾肖特高級指揮官學習班深造,結識了後來在戰爭時期與之合作的許多將領。1939年8月擔任“凱利”號驅逐艦艦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蒙巴頓率該艦多次參加戰鬥,1941年5月,該艦被德軍飛機擊沉。1942年3月被授予海軍中將的戰時軍銜,並獲得陸軍和空軍的榮譽中將軍銜。1943年10月,蒙巴頓出任東南亞盟軍司令部最高司令。1944年3月至7月指揮英印軍隊取得英帕爾戰役的勝利。1945年初指揮盟軍開始反攻緬甸,經過曼德勒、敏鐵拉等激戰,於5月初收複仰光。9月,在新加坡接受東南亞日軍投降。
戰爭經曆
為了獎賞蒙巴頓在整個戰爭期間的功勞,特別是他指揮英印軍隊在緬甸擊敗日軍的輝煌業績,艾德禮首相向英王提議封他為“緬甸蒙巴頓伯爵”。喬治國王為王室成員中能有人憑著自己的功績而獲得這個榮譽,感到特別愉快。由於蒙巴頓沒有兒子,英王還作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準予蒙巴頓的女兒們繼承爵位,以免使這一榮譽在蒙巴頓身後中斷。
蒙巴頓聽到這一喜訊後,高興之餘也夾帶著一絲傷感。他對從父輩那裏繼承下來的“路易斯勳爵”的稱號抱有終生的留戀,有著近乎迷信般的那種感情,認為它給自己帶來過許多好運。然而,他在領受更高一級的榮譽時便顧不得那些了,毫不推辭地接受了“緬甸蒙巴頓伯爵”這一稱號。
盡管離開英國海軍艦隊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蒙巴頓內心最喜愛的還是真正的海上生涯。戰爭結束了,做為一個戰區的最高司令官、一個獲得了伯爵稱號的海軍將領,他為皇家海軍帶來了榮耀,現在他想要回到海軍去,繼承他先輩的事業,繼續尋覓他少年時的夢想。1946年6月,蒙巴頓抱著重返海軍艦隊的強烈願望回到了英國。
1946年晚些時候,倫敦的小道消息流傳說,蒙巴頓將出任駐澳大利亞或南非的英國總督;也有的說,他會被派往中東地區擔任駐某一個國家的大使。蒙巴頓對這些傳聞不屑一顧,戰爭的需要使他立誌像他父親那樣成為英國第一海務大臣。但是理想的風帆並非那般順心遂意,然而他卻一如既往初衷不改。此外,他覺得一個有著擔任過戰區最高司令官的經曆、並且年富力強(蒙巴頓此時46歲)的人,能為皇家海軍幹不少事情。
海軍也需要他。1946年底,蒙巴頓被預任為英國地中海艦隊第一巡洋艦隊司令。轉年1月6日,他被送往樸茨茅斯海軍學院高級將領班進修,為擔任這個新職務接受崗位培訓。然而不久,蒙巴頓發覺自己又將要離開皇家海軍了。
1947年2月1日,蒙巴頓在倫敦正式接受了大英帝國駐印度總督的職務。任內提出關於次大陸獨立1948年6月的“蒙巴頓方案”,該方案導致印巴分治和長期紛爭。
1948年6月23日,蒙巴頓攜夫人乘專機返回了倫敦。回國後的第三天,蒙巴頓就向海軍首腦提出了申請。他在6月25日的日記中寫道:“我向海軍大臣、第一海軍大臣和第一海務大臣打了報告,表示我願一切聽從他們的分配。”由於蒙巴頓在皇家海軍裏的軍籍一直保留著,他回來自然沒有任何障礙,但要給他在等級森嚴的皇家海軍安排一個合適的位置,也頗令海軍首腦們頭疼。他擔任過東南亞戰區的盟軍最高司令,還剛剛做過印度總督,職位安排低了不妥當,而僅有的幾個高級別位子現在又被擠得滿滿的,總不能他一回來就把別人撤下來吧,再說別人也沒有失職和過錯呀。第一海務大臣坎寧安經過長達3個多月的痛苦考慮,於10月份決定,讓蒙巴頓擔任地中海艦隊第1巡洋艦隊司令。
1950年6月,蒙巴頓被調離地中海艦隊,回海軍部擔任第四海務大臣,負責海軍的補給後勤工作。1952年5月,蒙巴頓先被任命為地中海艦隊總司令,轉年2月,晉升為正式的海軍上將。這樣,就為蒙巴頓一步步地獲得自己理想的職務鋪平了道路。1955年3月出任皇軍海軍參謀長兼第一海務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