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說,真的是如此嗎?
老年男子一時間竟然惆悵了起來,更悲哀的是,自己居然也不知道是在惆悵什麼!
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這個世界!
為了華夏!
華夏!
老年男子默默的念叨著這兩個字,眼神之間,竟然閃出了一絲水狀物體。
南宮洋也發現了這點異狀,剛想開口詢問,結果,老年男子未卜先知的抬起了手,示意南宮洋不必說話,然後,靜靜的望著遠方,似乎想看出個究竟來!
遠處,蔚藍的天空,一時間,似乎也凝現了很多霧氣!
常常有人借口“華夏人素質太低”來反對各種形式的政治體製改革。
這種說法其實也沒有大錯。
在華夏這樣一個有著數千年專製主義傳統,並且直到現在種植農業所占人口都在全社會中占幾乎半數的國家,要進行民主的變革,即使最激進的自由主義學者也不得不承認,它與美國從一片全新的大陸、全新的人民中開始的民主進程完全不是一回事。
魏瑪共和國的滅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的缺乏民主傳統國家進行民主嚐試失敗的範例:人民為迫害猶太人歡呼、為衝鋒隊的暴行歡呼、為獨裁者上台而歡呼,而對公民的基本權利被取消、憲法被逐步破壞卻保持了沉默。
因為極權主義、國家主義等觀念幾百年來已經深入人心,而自由、權利、憲法等概念對他們來說太陌生了,這些東西是否存在跟自己的生活似乎毫無關係,隻要希特勒許諾解決就業、恢複德國的大國地位,誰管他采用民主還是專製的手段呢?
是的,在沒有強大的民意基礎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民主,是無法持久的,最後隻能滑向混亂或絕對專製的深淵。但是否我們的政治體製改革就應該停滯不前,等到某一天人民的“覺悟”突然提高了再進行改革呢?
實際上,這是一個“不會遊泳怎能下水”和“不下水怎能學會遊泳”之間的矛盾。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比民主的實踐本身更能鍛煉人民的民主觀念和正確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了。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說道:“美國人是通過參加立法活動來學會法律,通過參加管理工作來掌握政府的組織形式的。”並稱讚美國的鄉鎮自治形式,認為擁有自治權力的鄉鎮,是北美殖民地在英國的“總督製”條件下保存民主傳統、培養民主傳統的基地。要改變某些人所謂的“華夏人素質太低”的現狀,不能僅寄希望於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而應該從現在做起,通過完善基層民主,實現鄉鎮自治,在基層民主實踐中提高人民的“素質”。
“孤獨”這個詞,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含義。對一個普通人來講,孤獨意味著缺少朋友;對一個英雄來講,孤獨意味著缺少夠檔次的對手;對一個領袖來講,孤獨則意味著他的偉大思想不能為他的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當戴高樂在1934年發表他的《建立職業軍》的時候,他是孤獨的。因為人們還無法理解,在構建了如此堅不可摧的馬其諾防線之後,還有什麼必要花大力氣去改革現有的步兵和炮兵聯合作戰體係,而去建設一支從未用於實戰的裝甲部隊。總參謀部對他的見解的評語是:“無用、不受歡迎、違反邏輯與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