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趙約戰(1 / 1)

王英兵進鎮江時,先行一步的供奉堂並工部尚書陶宗旺早已按照王英的圖紙布下三才陣:上接天星南鬥之力,下接幽冥戰魂之誌,中接民眾同仇敵愾之氣。王英兵到後,走訪慰問諸將士,巡查防務不表。

在華國那強悍的超限戰下,趙國邊境烽煙死起:遼國在大勝金國後,沒有趁勢追繳反而與之和解,後聯盟金國,盡起兩國大軍,兵出燕雲;西夏也不甘示弱,在與吐蕃會盟後,連兵,兵寇邊疆。

至於國內更是一團糟:義軍四起,在吸取田王等前輩的教訓後,官軍來時隱藏,走時複出。土豪劣勢,貪官汙吏或盡數被殺,或逃離外地,惶惶不可終日。

汴梁士人雲集,高呼清君側者有之,限君權,立國會,真正實現太祖昔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之,更有甚者逼宮道君皇帝。道君皇帝在無可奈何下,一麵邊調遣兵將平亂禦邊,一麵遣使‘借兵’大理,李越,一麵下罪己詔,一麵將民怨滔天的官吏公審,誅殺,至於什麼限君權,立國會嘛,一個字‘拖’,在帶領文武百官哭祭太廟時‘讓賢’於太子趙桓,退居太上。

“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田王伏誅。今治兵馬二十萬眾,方與將軍會戰於淮。”王英莫名奇妙地看了看手中信箋後,疑惑地看著趙國使臣。

趙國使臣陳頤解惑道:“我皇仁義之心,為避免雙方出現更大的傷亡,現兵移六合,布下‘平戎萬全陣’靜候閣下會戰。此戰無論勝負,兩國均相互承認對方主權,以長江為界,北屬趙,南屬華。敗者向勝者稱臣納貢,屆時將邀請天下諸侯見證。”

王英以手托腮思慮後微笑道:“不用打了,既然有和平的解決方法,那我國就直接向貴國稱臣納貢。反正我隻是國王…”一石激起千層浪,營帳中瞬間沸騰起來。

光祿寺正卿楊雄從王英身後走出大怒道:“不可,陛下可是忘了石秀兄弟,忘了英烈碑前那不願轉世的軍魂,忘了那許多被桀趙欺壓逼上梁山的將士,忘了…”一樁樁數來,化怒為悲,泣不成聲。

天下苑副苑正燕順亦怒道:“要是陛下一意孤為,我將向天下苑遞交對你的彈劾。”帳內官員或勸諫或聲援。

王英在群情激昂中對陳頤複言道:“我是很想和平解決,但是你也看到了眼下局麵,隻要趙國交出那以異力害我華國將士枉死的凶手,一切好談,若不能辦到,我也有三才陣一座,靜待爾等破之。現暫停一切攻勢,七日隻後,不見趙軍來訪,十日後,我國將篇邀滅趙之士於金陵會盟,到時以血祭天,不死不休。來人,送客。”

自家人曉自家事,趙國現在的國策就是攘內安外。至於在沒有造好艦船的情況下約戰華國,不過是殺雞儆猴,給那些國內外的不安分分子看罷了。未能完滿完成出使任務的陳頤帶著遺憾的心情渡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