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被迫分王(1 / 2)

你都當了皇帝,總該封賞我們了吧,文臣武將們日日望穿秋水翹首以盼,劉邦的壓力更大了。

可是真不能封呀,一旦開封,天下就全是臣子們的了,唉,真後悔當初瞎許諾,慷概大方害死人了!

論功行賞的事一拖再拖,眾人私下裏竊竊私語:劉邦這潑皮不會學秦始皇吧,不封王,不封侯,推行郡縣製,將全天下的土地囊為己有。

劉邦站在洛陽宮的城樓上遙指遠處的群臣問張良,他們在那兒唧唧歪歪地說什麼呢?張良說在謀劃造反呀,陛下你不給大家封賞,他們遲早要反。

劉邦聽了汗流浹背。

張良說你一下子沒那麼多錢、沒那麼多土地封賞可以理解,但不能一點兒表示也沒有,至少也得先封賞一部分人,你平時最恨誰了,先將他封了大家就安心了。

劉邦想這個主意好,先封一兩個人給大家一顆定心丸,緩和一下君臣關係,於是將自己最恨的人雍齒封為什邡侯,同誌們呀,剛剛開國事兒太多,先封一個,其他的人稍緩幾個月,大家都別急哦。

雍齒曾經背叛劉邦,將劉邦打得很狼狽,是劉邦最恨的人,他都被封侯了我們這些功臣還著什麼急,皇上遲早會封我們的。

大家不再發牢騷了,朝堂裏的局勢終於緩和了許多。

可問題終究是要解決的,劉邦徹夜思索,苦尋妙計,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抓耳撓腮終於想出了一個毒計:先封後剿。

這條毒計的生成是受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啟發,但劉邦做了改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利無弊。

你們不是想封侯封王嗎,老子今天就成人之美,先讓你們過把王癮,然後一個一個弄死你們,將封出去的土地再收回來。

公元前202年6月,劉邦大封天下,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張熬(張耳已病故)為趙王,韓王信為韓王,臧荼為燕王,吳瑞為長沙王。封蕭何為酇侯,曹參為平陽侯,周勃為降侯,樊噲為舞陽侯,盧綰為長安侯,夏侯嬰為汝陰侯,王陵為安國侯,周昌為汾陰侯,灌嬰為穎陰侯,蟲達為曲成侯,王吸為清河侯,薛歐為廣平侯,酈商為曲周侯,傅寬為陽陵侯,靳歙為信武侯,柴武為棘浦侯,利己為潁川侯,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呂勝為涅陽侯,楊武為吳陽侯。

皆大歡喜,皆大歡喜,皆大歡喜!

我們的劉皇帝果然是個愚人節也不撒謊的誠實君子,不枉我們多年來為他流血犧牲,大家洋洋得意的各自回到各自的封地,盡情享受著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

大家都刀劍入庫馬放南山了,可有一個人緊緊地握著刀劍不放手,這個人就是皇帝劉邦。

劉邦的分封與項羽分封有八點不同:第一,數量不同,項羽分了十八個諸侯王,劉邦隻封八個王,其他的都是侯,而侯國麵積小,實力弱,對中央政府不構成威脅;第二,麵積不同,項羽的西楚國隻占天下總麵積的四分之一,而劉邦直接管轄的郡縣占全天下的三分之二;第三,地勢不同,項羽的十八個諸侯分布在自己的四麵八方,也就是說西楚國全被十八個諸侯國包圍著,而劉邦自己占據著關中和齊國,七個諸侯王被劉邦的郡縣夾在中間;第四,將潛在的競爭者擺放的位置不同,項羽將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劉邦擺放在漢中、巴、蜀,而劉邦通過約法三章深得秦人民心,使得他很容易一舉奪下三秦,而劉邦將最強大的競爭對手韓信封在剛剛解放尚未完全穩定的楚國,使得他無暇也無力在短時間內對外擴張;第五,所封諸侯的實力不同,項羽分封的諸侯多半是平庸無能之輩,像申陽、韓成、田都、田安、共熬、司馬欣、董翳、司馬昂等糞桶,遇到強敵不是投降就是殞命,致使劉邦很快就占領了廣大的西部地區,而劉邦分封的七個王除了張熬和韓王信外,其他五王都有點真本事,如果哪一王要叛亂,不要說進攻劉邦了,就是對付左鄰右舍都要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第六,諸侯王的權利不同,項羽的十八路諸侯在自己封地內自成一國,但劉邦卻給每個諸侯國派出一個丞相,分了他們部分行政權;七,分封時身份不同,項羽上麵還有一個楚懷王,分封時的身份是西楚霸王,而劉邦分封時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二人的身份就像班長和老師,班長指定誰誰誰做組長,誰誰誰當語文課代表,權威性遠不及老師的安排;八,諸侯國的國內形勢不同,項羽分封的許多諸侯國國內矛盾重重,以致於分封後不久便天下大亂,逼得項羽手忙腳亂疲於應付,而劉邦封的這些諸侯國沒有上述隱患,使得劉邦有充足的時間來將諸侯國一個一個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