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死了,一個時代結束了,強大的楚國剛一崛起就衰敗了。
匆匆趕來的劉邦親自驗看了五塊殘軀,確定無誤後長長地籲了口氣,老天!這個閻王終於死了!
但少數楚人依舊負隅頑抗,掃尾工作還是免不了的。劉邦命灌嬰帶領十萬人渡江而東平定江東諸郡縣,令韓信、劉賈等人率軍二十萬掃蕩其他拒不投降的楚國城池。
烏江亭長將項羽的最後遺言帶回了江東,軍民哭成一片。
三天後,灌嬰十萬大軍踏上江東的土地,軍事行動出乎意料地順利,軍民要麼投降要麼自殺殉國,灌嬰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項羽的發家之地,吳、豫章、會稽三郡歸漢。
劉賈也是順風順水,旌旗所指無不歸降,可有一個地方例外——魯地。
魯地指的是原魯國的土地,在今天的曲阜一帶,因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故魯地在法律上是項羽的封地。
武將們樂壞了,項羽到處屠城,既然魯地百姓不願歸降,咱們正好也在他的封地內來一場大屠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樊噲、盧綰、周勃等人磨刀霍霍都爭著要去完成這激動人心的戰鬥任務。
文官們個個搖頭晃腦使不得使不得,魯地乃孔聖人的故鄉是禮儀之邦,殺魯人會落下千古罵名的,還不如派個德高望重的大儒前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文勝之。
文武雙方爭執不下,劉邦說你們別爭了,老子親自去一不攻城二不勸降管教他們乖乖地打開城門。
劉邦深知項羽雖然雄霸天下但並未施恩於民,他們不投降絕對不是忠誠,而是害怕殺人不眨眼的楚霸王秋後算賬,我隻要告訴他們項羽死了,項羽的時代過去了,他們準如釋重負地舉手投降。
果然不出所料,當劉邦來到魯地將項羽人頭高高掛起後,魯人馬上歸順了。
項羽沒了,楚國沒了,強敵沒了,天下是劉邦的了。
但輝煌的勝利並沒有衝昏劉邦的頭腦,我不能學秦始皇,我必須低調,我要高高豎起為人民服務的大旗,先將江山坐穩了再享受,再嘚瑟,再霸道。
平定楚國後,劉邦接下來做了五件事。
第一件事:滅臨江國。
項羽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國,其他十六個都歸我了,臨江王你還想中立嗎?盧綰、劉賈奉命征討,僅僅幾個月就拔掉了這最後的一個釘子戶,臨江王兵敗被殺。
第二件事:追捕戰犯。
天下暫時安定了,可劉邦並不寬心,因為在垓下雖然斬殺了八萬楚軍,俘虜了幾百楚將,但也跑了不少人,特別是項羽麾下最勇猛的大將鍾離昧和季布跑了,這兩個家夥有勇有謀,憑本事不在英布、彭越之下,不除掉他們始終是個隱患。
於是全國通緝,任何緝拿或提供鍾離眛、季布和其他在逃楚將線索的人一概重賞,同時布告楚軍逃散兵卒,凡主動到當地官府自首悔罪並承諾忠於大漢的一概不予追究。
第三件事:籠絡項氏。
項氏族人怎麼辦,抓是抓了一些但更多的跑了,如果將抓到的統統殺掉,跑掉的肯定會收聚各地逃兵再反,他們與鍾離眛、季布打起項氏家族的旗號再加上江東百姓的支持,搞不好又有一場大戰。
最好的對策是拉攏項氏族人,分化潛在的頑固分子。
劉邦請來垓下之戰中被俘的項伯,說我們兩家本是結親了的,可你侄兒太魯莽了,竟然謀害義帝,他殺誰不行為啥偏偏要殺義帝,我劉邦和你項伯是什麼人,千古忠臣呀,別人殺我們的爹我們可以忍,殺我們的君王我們能忍嗎?我們這些千古忠臣對這種弑君惡行不能坐視不理是不是?
仁項伯是個迂腐的好人,聽劉邦這麼一掰扯,還真感到侄兒太理虧了,人家劉邦反楚好像沒什麼錯呀。唉,我以前怎麼不好好勸勸侄兒,我們項家世代為楚將,尊奉楚王乃人臣之本分,怎能幹這種弑君篡位的勾當!
什麼也甭說了,我封你為射陽侯,子子孫孫世襲,你們項氏一族的項襄、項它和其他人都高官厚祿,從此以後咱劉項兩家化幹戈為玉帛,共同打理這千瘡百孔的國家好不好呀!
項伯別無選擇,劉項兩家和解了!
第四件事:收回兵權。
戰爭沒了,韓信手中的大將軍印也該收回來了,此時韓信大軍正駐紮在定陶,劉邦匆匆趕去一進屋就搶了大將軍印和齊王印,兄弟,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你留著這兩顆大印也沒啥用,改天封你為楚王,給你刻一個大大的楚王金印,絕對千足金你放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