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臘月,新年的氣氛已經籠罩了整個縣城,州府那頭鋪子開的順,又有季家的扶持,倒沒生半點波折,每回從州府傳來的口信,除了進貨,便是生意興隆,諸事順遂,叫她倆放心。
州府鋪麵經營的順,繡工坊也順利運作起來,眼見生意紅火了,姐妹兩個便商議起來,來年關氏姐妹繡鋪在州府站穩了腳跟,馬上就在州府拓展業務,一家家爭取,讓旁的繡鋪也賣起朱繡,盡早讓朱繡在州府開辟出一條新路子。
繡工坊是支柱,唯有把繡活做好了,今後才能往各處去賣,所以開春再聘繡娘的計劃也提上了日程。
州府那鋪麵是自家在州府的第一間店麵,也可說是關氏姐妹繡鋪的據點、大本營,往後朱繡要打算售賣給別的鋪子,非得州府那鋪麵紅紅火火的起個頭才行。
這是作為明年姐妹兩個奮鬥的新目標。
隻是眼下已入臘月,一年的忙碌也算到了頭,姐妹兩個臘月十五便遣了繡娘們回屋去假休,最後一批活兒送往州府去後,一幹人便準備著辦起年貨回村過年。
姐妹兩個盤點了縣城鋪子年底的營收後,關倩倩隔天便起身州府去盤點收入,因跟張家及馮家有分成,如意在這上頭沒個經驗,她便親自跑一趟,跟順子卓秀兩個談分成事宜。
如意則跟馮家人留在縣裏拾掇大宅子,備年貨,準備回村過年去。
李氏除了工錢兒,額外分得了二兩銀子,為這個,成日臉上樂開了花兒,她先前在旁的裁縫鋪子,一年到頭也得不上幾個賞錢,別說是二兩!
她也是個知道感恩圖報的人,鋪子結業後,仍帶巧雲兩個見天往季家宅子去,幫著阿如一家人拾掇拾掇宅子,辦辦年貨。
如意叫李氏回自家去忙活,她卻笑說沒事兒,到了年底,哪家都不清閑,如意幾個忙活的尤其多,季家這宅子太大,又沒請個家丁,三進三出的大院子,光屋就十七八間,繡娘們一走,拾掇起來非得多幾個人手不可,自家縣裏親戚多,子侄多,招呼個親戚過來忙活,也就是一兩天的忙頭,直等著她們臘月十八家去後,自個再回屋去——屋裏早有兒媳婦張羅年貨,等她回去,也就剩下些小件兒洗洗涮涮,炸丸子炸魚的灶房活兒。
如意心裏知道她感激她跟二姐年終給的分成,心裏不免也暗暗感歎二姐的經營之道,按二姐的想法:出來上工不就為著幾個錢兒補貼家用?對待給自個屋辦事的夥計,尤其是忠心耿耿那一批人,錢兒上頭半點也不能扣縮,他們得了銀錢,心裏頭高興,往後做活兒更賣力,對她倆,更忠心。
真要扣扣巴巴,夥計們心裏不舒坦,往後做活,明處倒罷了,暗處必定不好好給使力。隨著州府那頭鋪麵開起,她跟二姐不定今後常常往州府去,鋪子就剩下李裁縫主事,她又不瞎,見著自家人一天天賺的盆豐缽滿,自個卻沒得重視,不定心裏頭不舒坦。
繡工坊那頭也一樣,她管理著繡工坊,二姐特意叮嚀她,管理是一門學問,她首先要學著以德服人,不許虧待了繡娘們,繡娘們若都各自有了不平的心思,內部漸漸起了怠工情緒,不能上下合力凝聚起認真做活的氛圍,直接影響了繡工坊的效率跟出活的質量。
如意便尋思起來了。
假休前,召集了繡娘們集體上季敏蘭大舅家酒樓裏美美吃一頓,又許繡娘們走時每人在繡坊裏取一塊三尺的棉布回屋做衣裳,上二姐那頭一人支五十文過年錢兒。
眼見著繡娘們一個個笑的合不攏嘴兒,她心裏溢滿了濃濃的滿足感,她自小便常處於被人憐憫、可憐、被人相助的境地,多少年了,做夢也想著,什麼時候掉個過兒,她不再做一個弱者,要做那個有能力幫助別人,給別人恩惠的人?
可眼下,心裏的期盼竟是一點點的全部實現了,這裏頭固然有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可最重要的,是身邊有了關大哥,二姐,馮二哥,爹娘,有了他們的陪伴照料。有了這些親人朋友,隻覺得生活裏處處是美好的盼頭。
兩三天後,如意跟爹娘大哥四人在李嬸兒家人的幫襯下,提早將大宅子拾掇妥,因年上不在大宅子,便把各個屋的箱子桌櫃全收攏好使布遮蓋了,又鎖好各屋的門,季家那頭得了消息,專門派了倆仆從,隻留倆人留在前院看宅子。
家去後,頭天看了大嫂跟關大哥,跟他倆知會一聲兒,便去了馮家,這次馮家采辦的年貨不少,她怕她娘累著,隻叫她做些洗洗涮涮的小活兒,自個跟著馮大哥兩個打掃屋子,拾掇完又灶上去備年上的吃食。
忙活了三五天,馮家這頭將拾掇利索,二姐跟馮二哥和順子哥幾個便回了村。
得知二姐歸家來,她這才跟爹娘知會一聲兒,上關家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