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觀外貌:由表及裏的透視(二)(1 / 2)

視線變化述說心理變化

深層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視線上。視線的移動、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達了不同的心理狀態。因此觀察視線的變化,便可知曉人們內心的狀況,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觀察一個人的視線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首先,對方是否在看著自己,這是一個關鍵;其次,視線的方向,即對方是正視還是斜視觀察自己的;再次,對方的視線如何移動,如視線剛接觸立刻就挪開與長時間才離開,其心理狀態是有所不同的;還有,視線的集中程度,即是否專心致誌地看自己;最後,視線的位置,通過對方視線的方位移動,來考察他的內心動力。

下麵,我們從三個大的方麵來具體分析如何通過視線變化來看透一個人。

1.透過視線的方向看人

在交往活動中,通常觀察人的視線方向,能透視人的心態。

一般隻注意自己手中的活計,不看對方說話,是怠慢、冷淡、心不在焉的流露;仰視對方,是尊敬和信任之意;俯視他人,是有意保持自己的尊嚴;伴著微笑而直視對方,是融洽的會意;隨著皺眉而直視他人,是擔憂和同情;麵無悅色的斜視,是一種鄙意;橫掃一眼對方突然一笑,是一種譏諷;突然圓眼瞪人,是一種警告或製止;視線從頭到腳地巡察別人,是一種審視;溫和地直視對方的眼睛,往往是彼此心存好感的兩人在說話,以示寓意通達。

當上級與下級討論工作時,上級的視線肯定會由高處發出,而且會很自然地直接投射下來。反之,作為下級,雖然並未做錯任何事,但視線卻常常由下而上,而且往往顯得軟弱無力。這是由於職位高低的原因。

2.透過視線的移動看人

在交往活動中,視線位置移動情況不同,其心態也很不一樣。

一旦被別人注視而將視線突然移開的人,大多自卑,有相形見絀之感。一般而言,當一個人心中有愧疚,或有所隱瞞時,也會產生這種現象。

無法將視線集中在對方身上,並很快收回視線的人,多半屬於內向性格,不善交際。

美國的比較心理學家理查·科斯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患有強度自閉症的兒童與陌生的成年人見麵,以觀測該兒童麵對成年人眼睛的長度。成年人的眼睛分蒙起與不蒙的兩種情況。當理查·科斯將兩種情況下所得的實驗結果相比較時,發現兒童注視前者的時間,居然是後者的三倍。這就是說,雙方眼光一接觸,兒童會立刻移開視線。由此可知,性格內向的人,大都無法一直注視對方。

此外,當和別人碰麵,覺得不自在時,一般人也會把目光移開,以減少不快。

如果和別人談話時,對方漫不經心轉移視線繼而又出現閉眼姿勢,那表明對你的話題不感興趣;如果對方帶著淺淺的微笑,目光不時和你的視線相接觸,那麼則表示他期待你繼續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