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線藥物。金製劑,瑞得(金諾芬片)是新合成藥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關節炎,成人每日口服6毫克,早飯後一次服或早、晚飯後分2次服用。如服用6個月後療效不顯著,可增加至每日9毫克,分3次服用。常見的反應有腹瀉、皮疹、惡心及其他胃腸不適,偶有口腔炎、結膜炎等。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病、對金製劑過敏者禁用。孕婦、哺乳期婦女不宜。

3.三線藥物。為免疫抑製劑,多用於其他藥物不能控製病情者。如硫唑嘌呤,每日

1.5~2.5毫克/千克,口服。環磷酰胺,用量用法均與上藥相同。因該類藥物不良反應更多、嚴重,應慎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和垂體促腎上腺皮質素,用藥後關節僵硬、酸痛和壓痛均能減輕,用藥1周後關節腫脹、活動功能受限均有好轉,但停藥後症狀又迅速複發。且皮質類固醇藥物治療本病弊多利少,應慎用。

三、針灸治療

常選用脊柱兩側有關穴位,如大椎、身柱、脊中、腎俞、腰陽關等,合並坐骨神經痛者選用環跳、坐骨穴、委中、承山等穴,每次選4~5個穴位,每日1次。

四、深部X線照射

可以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一般按照腰、胸、頸椎及一側骶髂關節各200拉德的放射劑量治療。但由於其並發症多而頑固,目前隻選擇性地用於各種常規療法都無效的病例。

五、支架使用

間斷使用各種支架,對預防和矯正各種畸形有一定意義,如背心式支架有助於預防駝背畸形。

六、牽引

當關節畸形未發展到骨性強直時,給予適當的牽引措施,對於防治脊柱和關節畸形有一定效果。

七、手法按摩

結合中藥熱敷取伸筋草90克、透骨草90克、川烏90克、草烏90克、乳香90克、細辛90克、製馬前子90克、樟腦90克。前七味藥烘幹粉碎過羅,而後將樟腦粉加入上藥並拌勻製成散劑。用稀布縫1~2個布袋。布袋長短應超過脊柱及骶髂部周圍痛點的上下左右2厘米,將藥散加入適量米醋拌濕攪勻,濕度以用手一握成團,放開後自動散開為佳。而後將拌好的藥物放入袋內並封口,裝好的藥袋厚度平均1~

1.5厘米,最多不超過2厘米。把藥袋放在患者脊柱及骶髂關節部,而後用熱水袋放在藥袋上加熱,或用電熱袋加熱。每次熱敷40~60分鍾,每日1~2次,每袋藥可熱敷3~5天,藥物變幹可加米醋拌濕再用。3個月為1個療程。藥物熱敷後可用下列手法按摩:患者取俯臥位,上胸部及兩髂前上棘處分別墊2~3個枕頭,使前胸及腹部懸空。醫者站於旁,在患者脊柱及兩側至骶髂關節,用揉法和滾法上下往返治療。

醫者用單手掌或雙手重疊沿脊柱按壓至骶髂關節及臀部,按壓時應配合患者呼吸,當呼氣時向下按壓,吸氣時放鬆,隨後一手按壓臀部,另一手分別扳左右大腿中下段,用力向上扳,每側5~8次。患者改仰臥位,醫者用揉法和滾法治療髖關節前部及大腿前內側肌肉,然後做髖關節屈曲、伸直、內收、外展、內旋、外旋被動活動,鬆解髖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防止髖關節功能受限,促進已受限的功能恢複。手法治療每日1次。

八、小針刀治療

主要鬆解脊柱兩側腧穴、骶髂關節周邊穴位。強直性脊柱炎如何進行康複調護

1.食用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飲食,少食動物脂肪,骨質疏鬆者應加服鈣劑和魚肝油。

2.保持良好的姿勢,對預防畸形有一定意義。如患者坐位時應盡量挺胸收腹,不宜長時間彎腰工作。睡眠時忌用高枕,臥睡硬板床,臥睡時不要側臥、弓腰、屈膝(盡管這種姿勢使患者感到舒適,仍應采用仰臥或俯臥位)。

3.注意做矯形體操,如做深呼吸運動和擴胸運動,可以擴展胸廓,預防肋椎關節強直,增加肺活量,由於胸廓的擴張,可間接起起到預防駝背畸形的作用,頸部可做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及旋轉活動。

髖關節要進行髖伸肌和外旋肌的訓練,在水中練習會取得較好效果。患者應堅持肢體的活動鍛煉,在疼痛能夠忍受的情況下,注意關節的功能活動,既有利於疾病的恢複,又有利於保持關節功能,防止或減少殘廢的發生。因為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基礎是肌腱附麗點炎,這些部位的纖維化、骨化將影響到機體的功能,而積極主動、正確的體能鍛煉將有助於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切不可因疼痛而臥床不起,不願活動,這樣隻能使病情進展加快。

4.對於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應主要針對以下3個目標進行運動:一是維持胸廓的活動度,二是保持脊柱的靈活性,三是維持肢體的運動功能,防止或減輕肢體因廢用導致肌肉萎縮,維持骨密度和強度,防止骨質疏鬆等。為此患者可以經常做一些深呼吸、擴胸運動,屈膝、屈髖、彎腰和轉頭、轉體等運動。患者的運動強度可根據具體病情而定。一般認為運動後疼痛持續不超過2小時為度。較適合的運動有慢跑、遊泳、打太極拳等。為維持脊柱的功能位,患者應仰臥睡硬板床,如已侵犯頸、上胸,應去枕睡眠。

5.遊泳和登山運動。遊泳可以同時強化背伸肌、肩外展肌和外旋肌、髖外展肌和外旋肌、膝伸肌等的功能。登山運動同樣可以使上述肌肉得到更好的鍛煉,同時使呼吸加深,胸廓活動加大,促進心肺功能,也有利於防止脊柱屈曲變形。很多患者包括一些醫生在內,都過分強調了藥物的治療作用。其實要想取得滿意的療效,最大限度地保持關節的活動功能,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必須配合相應的康複治療措施。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隻有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才能最大程度地防止脊柱畸形的發生。

附:常用穴位

一、穴位的找法

最簡單的找穴的方法是指寸法,就是以手指一部分的寬度,作為一定的分寸,用來取穴的方法。

1.中指同身寸法。就是用自己一手的中指頭和拇指尖連接起來成為一個環狀,從中指第一節與第二節的側麵兩端橫紋頭的距離折作一寸,叫中指同身寸法。

2.指量取穴法。就是以自己手指量取穴位的一種方法,即以自己拇指的指間關節寬度作為1寸(一橫指),食指、中指相並為2寸(兩橫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相並為3寸(四橫指)。

3.經驗取穴法。這種方法最簡單,在您垂直站立時,上肢自然放在身體的兩側,兩手的中指指尖處就是風市穴。

二、部位及其分寸

1.頭麵頸項部。常用穴位,頭維——前額兩發角,入發際5分,當神庭穴旁開4寸5分。神庭——鼻直上,入前發際5分。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兩耳尖與頭正中線的交點處。風池——項後枕骨下,大筋外側凹陷中,略與風府穴相平。風府——枕骨下,在項後入發際1寸。天柱——在項後的發際(當第1、第2頸椎之間)大筋外側陷中。太陽——眉梢外稍下端一橫指陷中。攢竹——在眉毛內側端處。睛明——目內眥角外1分陷中。印堂——兩眉之正中,準對鼻尖。瞳子髎——目外眥角後5分許。承泣——目下7分。迎香——緊靠鼻孔旁外5分。下關——閉口,在小耳朵前邊的一橫指處,顴骨弓下的凹窩內,合口有孔,張口則閉。頰車——耳下方約1寸,在牙齒咬緊時有一塊肌肉凸起處。地倉——平口角旁4分許。水溝——上唇人中溝上1/3處。承漿——下唇下陷凹中。翳風——耳垂後,距耳約5分,骨邊陷中。魚腰——眉毛當中。

2.肩背腰臀部。常用穴位。肩井——在肩骨與鎖骨中間,缺盆上,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處。大椎——第7頸椎棘突下。大杼——項後第1椎下旁開1寸5分。肩髃——肩端兩骨陷中,舉臂有凹陷之處。風門——第2椎下旁開1寸5分。秉風——肩胛岡上骨縫空內,近外側緣(曲垣穴外約2寸)。肺俞——第3椎下旁開1寸5分。膏肓——第4椎下旁開3寸(肩胛骨內緣)。天宗——秉風穴下方(約平第4椎),大骨下陷中。心俞——第5椎下旁開1寸5分。肩貞——肩胛下兩骨之間,後腋縫紋端上1寸。膈俞——第7椎下旁開1寸5分。肝俞——第9椎下旁開1寸5分。膽俞——第10椎下旁開1寸5分。脾俞——第11椎下旁開1寸5分。脊中——第11椎下。胃倉——第12椎下旁開3寸。胃俞——第12椎下旁開1寸5分。誌室——第14椎下(命門穴)旁開3寸(平腎俞穴)。腎俞——第14椎下旁開1寸5分。命門——第14椎之下(即第2腰椎之下)。大腸俞——第16椎下旁開1寸5分。腰陽關——第16椎之下(即第4腰椎之下)。小腸俞——第18椎下(第1骶椎)旁開1寸5分。上髎——第18椎旁,在第1骶骨孔中。次髎——第19椎旁,在第2骶骨孔中。中髎——第20椎旁,在第3骶骨孔中。下髎——第21椎旁,在第4骶骨孔中。八髎——即上、次、中、下髎的總稱。長強——尾骶骨端下5分處。承扶——臀下橫紋中央。

3.胸腹部。常用穴位。雲門——在巨骨下方,肱骨頭內緣喙突下,距正中線6寸。中府——乳上第3肋間,當雲門穴下1寸。肩內俞——在三角肌前側緣,與肩外俞穴相對。膻中——胸前正中線,兩乳之中間。期門——乳頭直下二肋端,距正中線4寸。日月——期門穴下5分。章門——季脅下,當第11肋骨之端。居髎——髂前上棘1/3的髖後凹陷處。環跳——股外側部,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中脘——臍上4寸。大橫——臍中旁開4寸。天樞——臍旁2寸。神闕——臍窩的中央。氣海——臍下1寸5分。關元——臍下3寸。中極——臍下4寸。

4.上肢部。常用穴位。少海——在肘關節尺側橫紋頭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的凹陷處,與曲池穴相對稱。尺澤——肘窩橫紋中,偏拇指側筋外陷中。內關——腕橫紋上2寸,兩筋間。列缺——腕橫紋上橈側1寸5分,當兩手虎口交叉,食指盡處。神門——掌後尺側銳骨之端,腕紋陷中。曲池——屈肘外側橫紋頭陷中。手三裏——曲池穴下2寸。外關——腕後(陽池穴上)2寸兩骨間。陽池——掌背腕部,無名指直上橫紋陷中。合穀——手虎口間,近第二掌骨中點的橈側處。八邪——兩手指縫間,左右共8個穴點。

5.下肢部。髀關——伏兔之上交紋中。伏兔——膝蓋上6寸,肉隆起處。風市——直立垂手中指尖盡處,膝上7寸。鶴頂——膝蓋骨正中直上1寸。膝眼——膝蓋骨下兩旁陷中。陽陵泉——腓骨頭前陷中,膝下2寸。陰陵泉——膝下2寸,內輔骨上陷中與陽陵泉穴相對稍高些。足三裏——膝眼下3寸,脛骨旁約1寸筋間。三陰交——內踝正中(去踝)直上3寸。解溪——足次趾直上,足背與小腿交界處橫紋中。委中——膕窩橫紋正中央。承山——小腿肚下,分肉之間陷中。懸中——足外踝上3寸,腓骨前。昆侖——足外踝後5分,跟骨之上陷中。太溪——足內踝後5分跟骨上。湧泉——足掌心中央(約當足的前2/5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