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侵襲型

[主症]足跟部疼痛、腫脹、壓痛,症狀受寒加重,得熱則減。痹證性跟痛症多屬此型。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通絡。

[方藥]烏頭湯合麻桂溫經湯。藥用製川烏8克,製草烏8克,秦艽12克,麻黃8克,桂枝8克,紅花8克,白芷8克,細辛3克,桃仁8克,赤芍8克,甘草6克。

●腎氣虛損型

[主症]雙側足跟部酸痛,步行時間過長後症狀加重,足跟部無顯壓痛點、伴有腰部酸痛、腿膝無力、畏寒肢冷等症狀。腎虛性跟痛症、跟骨骨骺炎者多屬此型。

[治法]補益肝腎,壯筋養血。

[方藥]補腎壯筋湯加減。藥用熟地15克,生麻黃3克,當歸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續斷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丹參30克,紅花10克,雞血藤30克,甘草10克。

二、外用藥物治療

勞損瘀血型可用骨科外洗一方(寬筋藤30克、鉤藤30克、忍冬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劉寄奴15克、防風15克、大黃15克、荊芥10克),水煎熱敷熏洗患足。風寒侵襲型可用溫經通絡膏局部外敷,或用骨科外洗二方(桂枝15克、威靈仙15克、防風15克、五加皮15克、細辛10克、荊芥10克、沒藥10克)水煎熱敷熏洗。

三、手法治療

跟腱滑囊炎者,可讓患者俯臥,患膝屈曲90°,足底向上。醫者可一手拿住患足做背屈固定,使跟腱緊張,用另一手的小魚際部,對準滑囊部用力劈之,以達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的目的,或擊破滑囊,使液體消散吸收。跟腱止點撕裂傷、足跟腱膜炎、跟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墊炎者,醫者可用拇指在足跟部痛點處及周圍做揉撚,以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活血止痛。

四、外固定治療

活動過多、慢性勞損,是造成跟痛症的主要原因。所以跟痛症在確診後,應要求患者休息,減少活動,在症狀消失後再開始活動鍛煉。跟骨骨骺炎症狀較重者,可用石膏托固定2~4周,去石膏後再配合其他治療。

五、封閉療法

跟痛症的特點是跟部疼痛、壓痛較為局限,封閉常會取得良好效果。可用強的鬆龍12.5毫克加1%普魯卡因2~4毫升,做痛點注射,每周1~2次。

六、物理療法

在采用上述治療方法的同時,還可選用紅外線照射、短波熱透、氦氖激光、磁療、超短波電療法等物理療法配合治療。

七、小針刀治療

[患者姿勢]患者俯臥位,踝關節前墊一小軟枕。

[治療點]足底跟部壓痛最明顯處。跟骨刺與X線提示位置一致,在跟骨蹠麵跟結節前方,蹠腱膜炎壓痛常在跟結節前方蹠腱膜附著處和蹠腱膜。跟下的皮下滑囊炎病灶常位於跟下的外側緣或後緣。另外,跟骨墊炎也是引起跟痛症的原因之一,壓痛的部位常位於跟骨蹠麵結節的內側,常有2~3個壓痛點。

[針刃方向]先與足底長軸一致,跟骨刺鏟切時可旋轉針體90°。

[層次結構]皮膚、皮下組織,足底深筋膜或足底腱膜,骨麵。

[運針法]至骨麵,稍提針,做針切,再行骨緣鏟剝等。

[輔助治療]中藥熏洗:當歸尾、赤芍、紅茜草、透骨草各9克,加水3000毫升,大沙鍋煎,水沸後,續煎2小時,用時先喝一大碗,餘液浸泡患處。

八、三氧治療

根據痛點不同位置於痛點注射不同量的三氧。

九、手術治療

對滑囊炎引起的跟痛症,經保守治療無效,症狀較重,影響行走,可做滑膜囊切除術。得了跟腱炎怎麼辦跟腱炎多由於外傷、勞損、藥物等誘發或引起跟腱周圍的炎性改變,醫生應給予良好的治療指導,以使患者盡快恢複功能。

限製患者足部活動是治療跟腱炎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徹底去除能誘發跟腱炎發生的情況,比如說擠壓、彈跳、長距離跑步等外因,氟喹諾酮類藥如依諾沙星等藥物,類固醇類藥物,因為這些情況可引起跟腱局部壞死、斷裂。冷熱水交替地浸泡半小時可以促進其恢複。局部外用外敷中藥,局部電磁、中頻儀等理療都可以明顯改善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上對於行走、上下樓梯都有困難的嚴重患者亦常采用局部封閉、針灸、小針刀等方法治療,均有很好的治療。

足跟痛如何預防與調護

1.平時穿鞋應寬鬆,以減少足跟部的擠壓、摩擦。盡量避免穿軟的、薄底的布鞋。

2.在足跟部應用厚的軟墊保護,也可以應用中空的跟痛墊來空置骨刺部位,以減輕局部摩擦、損傷。跟痛位於跟骨下方者,可在鞋內墊海綿墊,以減輕擠壓。

3.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蹠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4.長時間跑跳、站立、步行後,睡前用熱水泡足,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溫水泡腳,可以減輕局部炎症,緩解疼痛。有條件時輔以理療。

5.急性期應注意休息,減少活動。給以中藥藥浴。中藥藥浴方:雞血藤30克,丹參30克,木瓜15克,牛膝15克,川烏12克,草烏12克,川芎12克。上藥煎沸後,續煎25分鍾,置浴盆內浴腳。浴後擦幹皮膚,勿吹風著涼。